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赶集 (1 / 2)
阳历十二月二十日,阴历十一月十五,诸事不宜,馀事勿取。
离阳历年也就是元旦不到两星期,离冬至还两天。冬至日宜祭灶,供奉,吃饺子。
今年天气有些反常,才十一月就下了场大雪,比往年早了半个多月。麦苗出青没多久,不知道接下来还会不会接着下。要是接着下,怕是麦子要冻死一大片,来年日子就难熬咯。
再两天就冬至了,半晌午日头不错,到处都在化雪,屋檐上稀稀拉拉的滴着水。把院子里外的雪都铲到树根上,又给牛羊喂了草,这就十点了。
家里连个钟表都没有,以往都是自己看日头掐时间,天气不好就看别家啥时候做饭我家啥时候做饭,别家啥时候下工我家啥时候下工。这年头,日子都不好过,真个西村就三家有表。邻居临沧老爷家有个机械表,上发条的那种。有时候各家有什么紧要事,还要去临沧老爷家看看时辰。
各家日子都是这样过的,前些年大队分家,这老杨家大队虽然有点剩余,但是几百口子人,到各家就剩不到什么东西了。边上李家宋家出了几个有本事的,在乡里说得上话,去年就扯了电线都能点上灯了,可把周边几个村子大队羡慕的不轻。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支书挨家挨户敲门,你家出五毛,我家出一块,别说拉电线了,电线杆都立不起来!
按照一五十逢张集,二六二石家集的规律,今天正好逢集。睡到自然醒我就跟着爷爷瞎忙活,奶奶大早晨就出门去地里看看刚种下没多久的蒜会不会被冻坏。我叔出去串门了。眼看就十一点了,爷爷让我在家待着别乱跑,把奶奶叫回来让她带我去赶集。
门楼子下面堆了一大堆棉条,都是棉花枝去掉枝丫的棍条。爷爷说南边一个叫什么蔡楼的村子那边爱种山药,种山药需要这些棉条。一会儿他骑洋车子带一捆去那边,看人家还要不要。听说这些棉条,八厘一根,有时候一分或者多一点。
中午天暖和,大太阳照在头顶感觉脑门都热。经不住阳光热情的招待,万雪开始消融。藏在棉被下的屋顶、麦苗、蒜苗和黄土路也都争相露出庐山面目。
每逢下雨化雪,泥土路就异常的难走。奶奶牵着我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过坑坑洼洼。路上来来往往赶集的人,路上遇见认识的简单打个招呼就匆忙走去了。
村子离乡上最近的路四五里,中间隔着一条河。沿着河走了半里路过了去河,又走了半里路才到乡里。
张集乡是个不规则的回字形,以前是个小村子,南北两边都有一条河,南边那条大河东西贯穿四个乡一百多里,原先这边还是个荒地的时候靠着这条河养活了沿河两岸无数乡民。位置处的太好了,来往人也多,后来就村升乡,然后有了集市。逢集时候周边村镇的人都来这交易,杀猪的卖鱼的,衣服鞋子卖皮的,种种不一而足。
乡政府靠西边,跟粮食局挨着。从东边祁集往县城的一条大路正好从乡里通过。乡靠东边一条南北接头去往县城大路的地方还有条路,这是供销社所在,也是集市最热闹的地方。那边那条大路东西贯通但在乡里靠南叫南大街,这条路南接大路北穿乡里叫东大街。但是人们更喜欢叫菜市街,因为卖肉禽蔬菜的都在这边,最北边是卖家用杂货那些。
走了四五里路,奶奶带着我从菜市街北面那边过河进去,桥头有修鞋的,是个高瘦的老头,听说年轻时候参过军,受伤瘸了一只脚,走路一跛一跛的。集上修鞋的好几家,但是都没有这位老先生手艺麻利利索又靠谱。他是我们隔壁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多少也打过几次交道,不算熟罢了。
桥头另一边是卖香油的,也是家老字号了。路上来时候我奶奶一直在跟我说这乡里的人和事,听说这家卖香油的在村还没升乡的时候家里就熬香油了,后来家业传给儿子迁到这边来。不知是不是学艺不精,老人总说味道不如以前了,怪可惜的。我想,也可能是人口味变叼了?以前吃糠咽菜没那么多讲究,现在好歹饿不着肚子了,就有闲情考虑味道如何如何了。
大街上来来往往不少人,有走路的,拉着板车的,骑着三轮自行车的。菜市街上,七八米宽的大路两边都是摊子。街西边是供销社,从桥这头延绵到南街路口。街东边就不一样了,都是自家盖的房子,洋楼平房山字顶,高矮宽窄新旧参差不齐。开了门面的自家门前还扫下雪,有些大门紧闭,还贴着去年的门联,被人踩坏的雪花伴着泥土那个黑不拉几的样子,显得异常难看。
奶奶带着我从最北边的供销社进去,沿着供销社来回看了好几家给我买了双球鞋。供销社都是通着的,铺面之间开着一个门。早上七八点开大门,欢迎人们进来选购。有些没开门的,铺子南北互相联通的小门就不开。
满大街吆喝声,街上的村民自己的摊子都是自家产的肉禽或者蔬菜,要么就是自己做的手艺品。奶奶会做鞋子,来赶集时候带了几双不同码号自己做的鞋子,还有十几双手纳的千层底鞋底。找了个空闲点的地方,从布兜里取出来这些,又用比较厚打完塑料布扑地上,把东西摆上包袱斋就开张了。
“糖葫芦,糖葫芦,又大又甜的糖葫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