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拓跋宏的勇气(二) (1 / 2)
这样地主就聚集了很多给自己干活的人,因为是在乱世,一般情况下就耕地,如果遇到有想欺负他们的,他们就拿起锄头走在一起去打仗,因此地主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们换了称呼,被称为“地方豪强。”
为什么在世家大族那里就可以吃的更饱呢?不是因为世家大族是多么善良的救世主,而是因为那个时候交赋税是根据人头上缴的,因为世家大族上面有人,所以世家大族可以躲过政府的人口普查,成为黑户。但是他们又对抗不过世家大族,因此他们仍然不能把耕种获得的财产装在自己兜里。就像在大树底下乘凉一样,这样的人受到世家大族的庇护,被称为荫庇户口。
因为有很多的荫庇户口这种基本免费的劳动力,世家大族的产业大的让人难以想象。
举个例子,东晋末刘宋初的著名诗人谢灵运是因为他的爷爷谢玄而发达的,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谢灵运这一代,他们家已经有田地上万顷,有奴婢几千人。
谢灵运是个艺术家,他为了把自己想象的境界变为现实,就动用自己的奴婢,依山傍水修建山居庄园,庄园的环境我也描述不到那种境界,按照仙境想象就行了。所有的奴婢都在里面从事生产活动以及从事服务行业,里面可以完成一切顶级家庭生活所需要的任何物品,全部都是自给自足。
如果是一个四面封闭的盆地,那这里就是谢灵运的世外桃源,庄园规模与奢华程度比皇帝行宫没有差别,甚至有的比皇帝还会享受。而像谢灵运的这种情况,在世家大族阶级里是不足为奇的,有的庄园规模甚至远超谢灵运。
了解完世家大族,我们接着说均田制。给没有土地的人分到了土地,但不是分完土地就万事大吉了,必须要管理他们,不然就是一个制度的空壳子,不能有效落实。北魏政府为了达到目的就设定了一项制度——三长制。
三长制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五户人家都是邻居,那就选一个长官叫邻长,五个邻长的管辖范围,也就是二十五户选出来一个长官叫里长,五个里长管辖的范围也就是一百二十五户选出来一个长官叫党长。邻长、里长、党长,这就是分为三个级别的三长制。
为什么不直接选出来一个村长呢?政府倒是也想啊!那样也省事!可他们一家四口就分到上百亩地,再加上地广人稀,根本没有像村庄一样的人口聚集区。
三长的工作是什么?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查户口,看看你上报的户口和你真实的户口是不是一样的,查查你有没有造假。另一种是造户籍,这个造户籍是怎么造法呢?不能凭空编几个人名出来吧?肯定不是那样的。造户籍是接到中央的命令,把投靠世家大族的荫庇户给拉出来,让他们去种自己的地,并且给他们在小本本上登记,再敢逃跑那就是要吃牢饭的!
可以看出来,强硬的孝文帝拓跋宏实行三长制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世家大族,不过孝文帝是一个强硬的皇帝,世家大族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均田制实行后,国家的户口增多了,赋税也增多了,北魏变得生机勃勃!
迁都
在均田制实行十年后,整个北魏社会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此时拓跋宏做出了一个蓄谋已久的决定——迁都。
为什么要迁都?前面提到过,此时北魏的都城是平城,平城位置偏北,气候干旱。时不时就来个大旱,对于一个国家的首都来说,是很难供应一个大都市的需求的,首都经常有粮荒这算什么事儿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