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春芽庄 (1 / 12)
春芽庄(红枪会)河南省黄河以北,有一个贫困小县延津县。地瘠民贫,人烟稀少,村落萧条。加上老黄河故道穿过,形成大面积沙荒盐碱薄地.满地荆棘酸枣。全县遍地沙荒,沙丘一个挨着一个,大风大尘,小风小尘,沙丘随风而动。低处是茅草丛生,遍地草荒,一个水坑连着一个水坑。人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步履翩跹,寸步难行。旧黄河滩面积东西长达80多里,南北20余里。三国演义里面斩颜良,诛文丑,夜袭乌巢就发生延津县。人文历史悠久。
河滩内大部分是沙荒盐碱不毛之地。因为盐碱,延津大部分人喝的是苦咸水。全县有少部分一般良田。但因长年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加上耕作工具落后,粮食产量极低。好年景每亩产量只收3斗左右,每斗30斤。官府横征暴敛,土匪明抢暗抬,(暗抬)家乡土话意思绑架人,要赎金。(听老辈人说过一个笑话,民国年间,一个外国传教士被土匪绑架,传教士非常纳闷,你们不是老抬吗?干嘛不抬着我走,非要我自己走,万一传出去我岂不是丢人丢大了,坐在地下不走。土匪苦笑不得,给他做了个担架抬走,民国奇谈)。加上给大地主交租。一年所剩无几,一般庄稼人丰收年是以红黄窝窝为主食(红的是高粱面加野菜,黄的是玉米面加野菜)。歉收年,是以红薯,玉米稀饭为主食。灾荒年,庄稼人啊!在哪个年月遇到,好似地里庄稼野草遇到白霜一样,没有一点抵抗能力。有米糠,树叶,野菜吃,饿不死,就是上辈子烧了高香,阿弥陀佛。据延津县志记载:明朝延津县知县韩贯写诗描述延津贫困面貌,内容是:“北望沙门路,无风亦起尘。蓬首经布妇,赤脚煮盐人,迎送昼兼夜,差徭旧并新。细评诸郡县,最苦是延津。
延津县城西北50里,卫辉府城南18里,新乡市西30里。有一个叫春芽庄地方,春芽庄距离黄河古道仅有一里地。旧黄河大堤横贯在村子南边,堤外有一条东西长河流,当地人称呼大沙河,河岸边长有大片的芦苇,密密麻麻的密不透风,好似站岗放哨士兵。春季春暖花开,各种各样花花草草争先恐后破土而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唯恐晚到了没有自己立足之地。河堤上栽有几行护堤垂柳,柳枝飘逸.柳芽尖尖,柳叶碧绿遮挡阳光。三五顽童折枝编帽,捻叶为笛,笛声悠悠。沿河堤下长有大片大片的茅草,初生的茅草叫茅芽,茅芽是初生的茅草花苞,是春天一道美食,剥开外皮,露出白白嫩嫩的茅芽,吃到嘴里,甜甜的,嫩嫩的,有淡淡的清香,味美多汁。
抽茅芽是个技术活,要找到土地肥沃.茅草旺盛地方,还要茅草芽不老不嫩,太老了茅芽缺少水分,吃到嘴里绵绵的,好似吃棉花一样,不甜,还难吃。当地流传,“吃茅芽,屙套子,给你老婆编帽子。”
抽茅芽有讲究,不能毛里毛糙,用手捏住,嘴里念念有词,“茅芽茅芽吱妞”就出来了,小半功夫即可抽小半篮子。每年抽茅芽时节,旁边村子里顽童成群结队作伴来抽茅芽,时间久了,都叫”春芽庄”,原来的名字反倒忘了
春芽庄主要有,崔姓,原姓,张姓,程姓等,多数人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大迁民运动中迁移过来。据传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两里地,广济寺内大槐树下迁来。一同迁来村庄还有吴安屯,张士屯,程堡,根针铺,东屯,水洼堡,贾堤,王堤等。
村子西北,有一条通京大道,”京广铁路通车后慢慢废弃”。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书籍很少,经常和本家同岁叔叔张思恩一起听老爷爷张际唐讲故事。他讲给我们听,皇帝从村子旁边经过回京城,皇帝经过前通京大道垫上黄土,撒上清水,碾压结实,道路两旁,十步放一水缸。皇帝经过时,所过之地官员村民跪迎两边。
长大后接触书籍才知道,是光绪皇帝经过这里。1900年慈禧太后那个老妖婆,带着虚弱光绪皇帝向列强宣战,精神可嘉。以落后思想武装的军队和愚昧无知义和团向着有现代化进步思想先进武器的八国联军宣战,结果打了败仗。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一路跑到西安。第二年,经过晚清政府糊裱匠人李鸿章,和联军首领德国瓦特西将军签订了丧权辱国辱民《辛丑条约》,赔给联军四亿五千万两银子,当时国民四亿五千万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联军大部队撤走后,慈禧光绪皇帝才敢回京。
慈禧和光绪皇帝回京所过之地,地方各级官员要管他们吃喝支应,各地设立支应局,专门负责大兴土木,筹钱筹办。办得好,赏。办的不好的,轻者遭到太监拳打脚踢,重则撤职查办。打了败仗,还威武扬威,不嫌丢脸。焉有不丢江山之道理。过封丘,封丘知县因为该县地处黄河岸边,地薄民穷,吃喝支应不起,又不愿意给当地百姓过多摊派。上吊自杀。真是一个好人好官。好人好官被逼自杀,不亡大清,天理难容。
村庄南头住有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叫张锦,虚岁二十,父母在十五六岁时,先后逝世。自己一人生活,张锦自幼父母教育习武读书,略有一些粗浅文化,为人处世一身正派,慷慨豪爽,待人真诚经常帮助困难乡邻,善施一杆红缨枪。白天耕作劳动,晚上喜好习武打拳。在庄子里威望较高。
清朝末年,家乡先过长毛贼”太平天国的太平军,乡下人对披头散发太平军称呼”,后过捻子。捻军为了征集粮草,勒索钱财。派出十几个捻军,围住了村庄西北处,通京大道旁的王府寺”明朝卫辉潞王建造”,抓住寺内主持,是个德高望重白眉老和尚,吊在寺前大树上。逼迫出钱出粮,要银子300两,粮食五千斤。把附近村庄人都赶到寺前,只见为首的是个满脸胡须,头有刀疤的南方蛮子,说得叽哩咕啦。乡亲们都听不懂,经过捻军里面北方人翻译才明白。
唉!当地十年九旱,天灾人祸不断,哪里有多余银两,平时多数人都吃不饱。可怜老和尚被吊在树上一天一夜。附近几个村子里有头有脸乡绅经过连夜和寺内和尚商量,决定不能死人,大伙凑了五十两现银,一千斤粮食送到寺内捻军处。
捻子头一看不够,勃然大怒,命令手下狠狠打了老和尚一顿,捆绑住众乡绅,绑在大树上,让人给传话,拿不来三百两银子,五千斤粮食,杀死老和尚和众乡绅。一时间乡绅家里女人孩子哭天到底,村民人心惶惶不安。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