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氐族少年:前言 (3 / 5)
文化在促进古代民族融合和维系国家认同方面,可以说起着土壤一般的作用。就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形象地说,是一种独特的方块形状的文字,将不同族群的人集合到了一起。
历史上的孔子只是一个文化学者,他著书立说的主要动机是为没落的周王朝献上一曲挽歌。活在当时的他,日子过得并不好。然而到了后世,他却成了古代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这样一位文化宗师,当然是维护和促进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有功之臣。
孔子和秦始皇,一文一武,都是有功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人,可是二人却隔着年代闹起了对立。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较量的结果,秦始皇完败、孔子完胜:强大的秦帝国仅仅传承了二世,传之万世的梦想化作泡影;从汉朝开始,王朝可以有更替,而孔子的学说却在不断地发扬光大,让他成了一个无冕之王。在时间这把无情剑面前,看似绵软的文化却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在古代中国的分裂时期,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各据一方的封建君王一面拔刀相见,一面又在共享着相同的文化;所谓国家的分与合,主要体现在王朝的兴衰更替,而非文化的存亡与变易。即使是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夺得天下,他们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所奉行的文化政策也都是自己抓紧补课,而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补课的途径,一般都是通过用人来实现的。文化在封建时代并非是大众化的产品,基本上为衣禄无亏的世家大族所把持。分布于各地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人才来源。那些缺少文化的君王通过任用他们来落实治权,而他们也要借机来改造这些草莽英雄,双方谋求共存共荣。还需说明一点,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维持门户的长久不衰,除了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主要依靠文化的传承。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流传着“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说法,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诠释。
苻坚得以脱颖而出,当然也有赖于文化。较之此前的胡族君王,他还拥有自己的优势。在八岁那年,他就主动向祖父苻洪提出要上学。此时略阳的氐族部众从偏远的陇西东迁至中原腹地,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时间,他接受的必定是系统的中华文化教育。从他后来治国理政的情况可以看出,他学到的还不只是书本上面的知识,少年时期的耳闻目睹都被他尽收胸中,并在君临天下后不断地被激活,作为施政的历史借鉴。历史上大凡不同寻常的人,基本上都具备了这种能够学以致用的良好禀赋。
他自身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又具备了“用度外之人的智慧”,柏杨先生的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考察苻坚推行的治理国家的各种政策措施,与其前后所谓的正统王朝并无二致,而他的表现和取得的实绩,则超出了同时代的汉族帝王。其中,他最倚重的汉族谋臣王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用人是需要胆识和胸怀的。灭亡前燕后,苻坚让王猛坐镇关东、统辖六州,郡守和县令的任用由王猛自行决定、报朝廷备案即可,等于将整个前燕的版图都交付给了这位汉族人。历史上有此等恢弘气度的封建君王,实在少有。
杰出的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事实确实如此,而且似乎不限于南北朝。在经历四百年血与火的搏击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先秦以来见诸于史籍的许多古代民族,在隋唐及以后的史书里面却不再被提及。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学者,往往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断代。那么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权威性的解答,当然需要由古代民族史专家来作出,但有一点还是显而易见,如同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民族也是在不断的演变之中,而文化的不断融合,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自己对古代国家大一统、古代民族融合和中华文化传承的上述理解认识,我觉得苻坚这位氐族君王的表现,确实存在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加以重新认识和宣传。鉴于自己并不具备承担这一任务的学术背景和实际能力,于是便萌生了以他为主人公写一部传记式历史的念头。
历史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当然,这些年属于戏说、穿越类型的要偏多一些。考虑到自己毕竟接受过历史学方面的专业教育,选择的主题又属于比较严肃的这一类,经过权衡我决定还是采用自己相对熟悉一些的传统写作方式,尽管这看上去显得有些落伍。
在动笔之前,我首先给自己定下两个原则:一是充分享用前人的成果,主要利用《资治通鉴》提供的历史脉络来构建这部的时空骨架和主要故事情节。为达到“资治”的目的、收到“通鉴”的功效,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时,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及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对原始历史资料的收录和编排,用史实来作对比,用事实来说话。我认为,这种方法也值得创作历史借鉴。二是要对历史记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尽可能去亲近、消化历史资料,对自己的想象要作出必要的限制,发挥之时尽量不要跟已有的历史记载相抵触,更不要为满足自己创作的冲动和需求,而有意跟历史记载过不去。
我想作出一个尝试:在总体尊重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加以比较恰当的艺术加工,看看这种带有人物传记色彩的历史是不是也能被一部分读者接受和认可。
举一个例子。作品中有个名叫强德的人物,他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妻弟,因为“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被王猛处死。一开始为了突出苻坚、王猛君臣在打击氐族豪强方面的作为,我曾有意将他更名为苟德,让他变成了苻坚的娘舅,并由此设下了一条王猛与前秦贵戚之间的矛盾冲突线。这跟时下走红的“宫廷戏”,属于同一个套路。在写到第四稿时,我还是决定尊重历史事实,忍痛割爱,推倒重来。
当然,历史是不可能跟历史书籍划等号的。此点无需多做解释。我所作的努力在于,将必要的想象发挥置于一种合乎情理的状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