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氐族少年:前言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氐族少年:前言 (4 / 5)
        也举一个例子。第一部的开篇,写苻坚的母亲苟氏与表兄李威从江汉地区翻越秦岭回到陇西,以及她所佩戴的那枚小佛像,都系虚构。尽管第一部六易其稿,但这个开头始终未变。如此安排,出于以下考虑:第一,苻坚的一生跌宕起伏,当初他的母亲婚后不孕,求子于邺城的西门豹祠,后来他被缢杀于新平佛寺,生于求佛而死于佛寺,这对他来说好似一个宿命。第三部的大结局,将放在佛寺之内,临终的苻坚面前,也将会有一尊晃动的佛像,形成一个大的开合。第二,李威跟苻坚的母亲不仅是姑表兄妹,而且和他的父亲苻雄也是一对挚友,在苻坚面临生命危险、成功夺位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当苻雄英年早逝后,他跟身为太后的表妹发生了私情。这样处理,应该说也比较合乎人情。第三,大秦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视为古代中国南北的一条分界线,我想通过它来隐喻,即使是南北分裂时期,我们的先人也并非南北老死不相往来,寄托了自己对大一统的情怀。

        尽管给自己设定了限制,但感觉创作想象的空间并未因此受到过多的压抑。相反,每当出现江郎才尽、难以为继的感觉时,我会主动停顿下来,专心致志地进一步消化搜集到的资料,扩大面,往往会从中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时至今日,可以说这种体验正在帮助我校正写作的初衷,这就是要将它变成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自得其乐的过程,而不必过于追求写作的功利。

        纵观苻坚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祖父带领部众东迁五年之后出生,幼年主动求学,受到良好教育,耳闻目睹后赵君主暴戾统治的少年时期;跟随父母西回关中,亲历开国草创时期的种种艰难,于数年后夺位成为前秦君主,对内求治、对外拓展的君王时代;执意南征,遭受淝水之败,苦撑数年,回天无力,死于佛寺的英雄迟暮。

        他的少年时期是异常幸福的。落地即为珍宝,深得祖父苻洪的特别疼爱,以致将变易姓氏的缘由跟他身上的一处胎记扭在一起。稍长便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天资聪颖、后天勤奋,博览群书。部落首领的家境,中华文化的熏陶,加之目睹了后赵君主残暴的统治,让他成为一个早熟的少年,养成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想问题的良好习惯。

        他的君主时代是十分辉煌的。上位即觅得良辅,君臣一体、戮力同心,肃朝纲、明法纪,抚黎元、和夷狄,劝课农桑、兴办学校,富国强兵、统一北方。先后攻灭前燕,兼并仇池,夺取东晋梁、益二州,占前凉,取代国,直至寻求与东晋进行决战,以期重新统一南北。纳四国君主为臣属,其部下后来立国者则多达十数人。

        他的英雄失路令人扼腕叹息。在胜利面前他开始滋生骄傲情绪,一面派遣大军出征西域,一面不顾王猛的临终叮嘱和文武大臣的竭力劝阻,执意南征,浩浩荡荡而来,铩羽而归,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帝国土崩瓦解,追悔莫及,最后被部将缢杀于佛寺,如今躺在陕西彬州市的一座荒冢内,默默地接受着后人的冷嘲热讽。

        与此相对应,我计划用三部、六卷本的长篇历史,来描述这位前秦天王的人生轨迹:氐族少年、华夏君王、失路英雄。

        有一个情况需要作出说明。在第一部《氐族少年》(上、下卷)中,苻坚似乎未能成为一个传统意义的主要人物,而是跟其他几位人物平分秋色。为了这个问题,我心中一度很纠结。思虑再三,觉得还是保持这个思路,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勾勒历史脉络的需要。他生长于后赵,后来灭前燕、仇池、前凉、代国,夺取东晋梁、益二州,一生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波澜壮阔,对他成长时期的后赵和后来的主要竞争对手前燕、东晋的人和事,不能不作出必要的描述。二是形成历史对照的需要。所有生活在华夏九州大地的古代民族,可以说都是我们的先人。一部希冀反映历史原貌的作品,没有必要对古代民族厚此薄彼。作品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别人在做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别人又是怎么做的,通过比较来进行鉴别,会显得比较客观公允。三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略阳氐族东迁至中原腹地,前后生活了十八个年头。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对于苻坚独特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说氐族如果没有这次东迁,就不会产生苻坚这样杰出的人物,也丝毫不过分。从苻坚君临天下的言行举止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时时处处都在避免重蹈后赵的覆辙,做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早年的童眼看世界,也就没有后来的巨眼治国家。这个时期,他实际上有三位老师:一是家学的塾师,教给他文化知识。二是他的祖父和父亲以及所接触到的其他人,引领他学以致用。三是治家治国都荒腔走板的后赵君主石虎父子,这是反面的教材。因此,在第一部当中,虽然直接反应苻坚少年生活场景的内容可能偏少了一些,但实际上是在用主人公的一双童眼来看世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诗仙李白举头望月遥想古今发出的宇宙之叹。立于天地之间,古老的华夏九州大地作为连接今人和古人的纽带,则不再可望不可及,而是落地生根。我们的先人在遥远的古代就提出了地分九州的学说,并一以贯之,将这片土地作为创建人类文明的载体,我们今天同样拥抱这片热土,继续阔步向前。从这个意义来说,并无古今之别。

        中华之美,美在山川。九州之内的大江、大河以及它们众多的支流、湖泊,就像人的心脏血管一样,滋润着古老的华夏大地,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输送营养,让他们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一座座巍峨壮观绵延不断的山脉,又好比人的骨架,将古老的华夏大地划分出南北东西,形成地貌风景各异、竞相争奇斗艳的地理区块。

        中华之美,美在人文。山高水阻将九州大地划分出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间,培育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但没有阻隔南北东西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并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大到一座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名城,一条条跋山涉水的商旅通道,一处处保境安民的关隘要塞,小到一段残垣、一堆荒土、一方块石……尽管经岁月销蚀早已真容不再,却因其厚重的人文积累仍令人向往,引人遐思。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爱我中华,必定爱我秀美壮阔的九州大地和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可否结合作品中需要涉及的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对神州大地上的好山好水好地方作出一些推介呢?经过认真的思虑,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第一项选择:凡记事涉及的地名,均采用历史时期使用的名称,在其后面括注今地名。这首先是由于我自己在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一些历史名著)时,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希望能将古今地名对应起来,找到一种往来成古今的感觉。作为一部追求纪实色彩的历史,其主人公又是纵横天下的封建帝王,记事中必然会涉及大量的地名,而这些地名今古存在着很大的变化,倘若能够对应起来,或许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类似时空穿越的感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