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元芳的祖父---李如珪 (2 / 4)
几人来到瓦岗寨,这里果然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四处勘察一番后,觅得一天然洞穴。李密、翟让大喜过望,这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宝地!
这洞穴有何特别之处?且容我慢慢道来。
洞穴高数丈,宽十余丈,纵深有一、二里地,足以容纳上万人。更可喜的是:洞顶有天然的通风口,洞穴深处还有一条窄窄的通道通向后山,一旦情势危急时可以安然逃生,出口甚为隐秘,很难被人发觉。这洞穴三面环山,宽大的洞口前恰好有一巨石,可作为天然屏障;洞口不远处有一股山泉水从山岭流淌下来,泉水甘甜可口。绕过洞口的巨石,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宽约一里地,长约五里,就是驻扎个10来万人马毫无问题。经过这片开阔地又是连绵的山地,树林遮天蔽日。李密、翟让对这里的地形甚为满意,就决定在这里安顿下来。
不几天,他们将周边山民中的一些对朝廷不满者召集起来,在洞口前树立起一根高高的木杆,将书有“瓦岗寨”三个大字的旗帜挂在上面,正式聚众起事,成立瓦岗义军,对抗朝廷。
不到一个月,和翟让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等好汉听到消息,纷纷赶来加入。众好汉一致推举李密为瓦岗寨首领,翟让为副。李密发布号令:不得侵害百姓,违令者严惩不贷。并向四海发出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堤,流恶难尽。”号召天下英雄共诛之。各地英雄好汉和附近的难民闻风而动,也纷纷赶来投奔。不到一年,瓦岗军竟达六、七万之众,成为各地义军中声势最大的一只。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山东济南府正北街上有一李姓人家。据说,李家百年来都是书香世家,又兼修武学,尤其是祖上传下来的枪法颇有威力,“李家枪”在济南府方圆百里小有名气。李家世代在此经营一家名号为“李记”的客栈,现在的店老板单名一个“豹”字,字“如珪”。据说,其父给他取名是有深意的:希望他武艺高强,身手敏捷,动如猎豹,在乱世能保护自己和家人;还希望他像前辈一样,为人忠厚、仗义,品性如美玉一般纯粹。李姓一家自从在济南落脚,几辈人都为人仗义,老实厚道,乐善好施。街坊邻居如有什么难处,李家人都会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很受乡邻们的敬重。
李如珪,身长七尺,身体结实,不胖不瘦,皮肤白净,面容冷俊,不苟言笑,话语虽不多,但说起话来总是一本正经,很是稳重。隋炀帝大业8年,(公元612年)刚满20岁,还未娶亲。父亲两年前去关外买山货便再无音讯,据说已被歹人所害。半年以后,母亲也因忧伤过度而去世。年少的李如珪只好独自支撑起这家客栈。在他身上,有和他年龄不相称的老成。
适逢乱世,曾经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的“李记”客栈,生意是越发不景气,一日不如一日。有时居然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一个客人上门。李如珪只好将店里的伙计除留下一个叫“刘三”,其余全部遣散回家。
这个叫刘三的伙计,其貌不扬,面色有些黝黑,个子比李如珪略矮一头,比李如珪年长十岁。是早年从山西流落到此,被李如珪的父亲收留在店中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刘三到现在都未成家。据说他家里已没什么亲人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他回过山西老家一次。李家人待他如亲人一般,他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不善言辞,但很重情义,心里明镜似的,内心对李家人感激不尽。在他眼里、心里也早已把李家人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刘三做事勤快,手脚麻利,店里店外的事总是争着去做。身体十分强壮,力大无穷。每次店里搬运货物时,他都是抢着做,一手抓一袋百、八十斤的稻米夹在腋下大步流星地上楼,气都不喘一下。
李如珪的父亲本想教他读一些书,并教他些武艺。可是刘三对书本一点兴趣都没有,对习武倒蛮有兴趣的,平时一有空闲就喜欢舞枪弄棒;李如珪的父亲就只好依照他的兴趣,将自己的一身武艺悉数传授与他。刘三悟性不错,加之勤于练习,这十多年来,刘三练得一身武艺,并将“李家枪”练得炉火纯青,完全可以和李如珪的父亲一较高下。
自记事起,李如珪就在父亲的严厉督导下早、晚读一些五经、兵书和史书,白天除了帮店里做一些事,空余时间就在父亲指点下练习拳脚功夫,学习“李家枪法”。每次练武时,只要店里无事,刘三也会在一旁陪着练习。有时李如珪的父亲出门外出进货,店里无事时刘三就和李如珪对练,相互切磋。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李如珪和刘三各自的武艺都精进了不少。
四月的一天下午,客栈也无生意,李如珪便将店门虚掩,闲来无事,又和刘三在后院里切磋武艺,二人练得正欢。
“如珪,如珪。”伴随着猛烈的拍门声,门外有人在高声叫喊。李如珪一听,觉得这声音怎么这么熟。会是谁呢?连忙赶到前门,一看,瞬间愣住了。
只见来人20多岁,比李如珪高半头,身材甚为魁梧,国字脸,面色红润,玉树临风般挺立在如珪的面前,实乃典型的山东美男子。此人身穿浅色长袍,束一条紫色腰带,背上一对镀金锏很是显眼,煞是威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