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如若中华不连贯,何来《归藏》和《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讲:如若中华不连贯,何来《归藏》和《 (3 / 3)
        \t比较之后每一个人都心如明镜,哲学该不该继续学习,不用说了吧,心知肚明。

        \t儒学文化应不应该中国人继续批判?儒学到底能不能重新启用?回答是肯定的,继续批判!不能启用!(原创不易,抄袭或翻录必究!)更不能再回到上层建筑中去。当代中国的政治、人文和宗教主张肯定不能再启用儒学,因为儒学是特权学、阶级分割学,是最容易产生基本矛盾而又没有智慧方法化解基础矛盾的学问。

        \t“儒”,“乳”也,是女人养育后代的生理器官。儒学文化其实就是女人学,柔软学,特权学,其理论根基是建立在阴虚背阳之上,讲究阴谋诡计和柔懦智慧的文化,存在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异思想,存在等级观念,仍将是中国人继续批判和必须遗弃的文化。

        \t汉文化当务之急的是固定一切名词的含义,不能创造定义含糊,内容空洞,定理走向的名词。如“哲学”两字,哲学本身定义是“智慧·爱”学,但因用“哲”来表述智慧和爱心就显得定义走向了,不是“Φiλoσoφ?a”原来的含义了。因为“哲”字是有智慧之义,那么爱心去哪了?没有爱心而单纯讲智慧的学问不是智慧·爱学。

        \t其实无论是智慧·爱学,还是儒学、道学、佛学,单纯讲智慧而忽略爱心、善良和仁义的学问都不是人类应该拥有的学问,因为你无论多么智慧、聪明,如果你缺失“爱心、善良和正义”,那么你所有的“智慧、聪明”都是伪善的、假大空的,不值得任何一个拥有。这也是儒学必须批判的原因。

        \t说白了,儒学根本不是“智慧·爱学”,因为儒学里除了智慧、聪明学之外,满满的全是富含特权学的“仁义道德”,在这里没有平等、平权、公平和普爱思想,所以儒学与智慧·爱学风马牛不相及。

        \t孔子在改造儒学·运动中,也曾经想全面摆脱中原阴性母权文化的影响,以如古希腊智慧·爱学一样,全面抛弃自然科学,一步迈入阳性男权文化之中,但是因为《易经》文化和道教阴性母权文化过于强硬,以至孔子改良后的“君臣、父子、夫妻”文化仍带有浓厚的阴性母权文化的色彩,而无法将儒学推向一个全新的台阶,这也是“儒”通“乳”是女人养育后代生理器官的文字定义限制了儒学向阳性男权文化发展原因。

        \t因此上说,儒学是假阳性真阴性的学问,是富含特权阴晦“仁义道德”的学问,是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学问,被拍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t由此可见,世界四大古文明消失三个并不是文化完全消失,而是从阴性母权文化向阳性男权文化转型罢了,并没有消失。而一直一脉相传的古中原文明却因阴性母权文化的不死而无法转型才存在过多的诟病,最终仍是必死的文化。因为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落后必死是自然趋势,无论你怎样维护也难逃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至必死之路。只有走改良之路,全面抛弃阴性母权文化,抛弃自然法则左右人为法则的思想,将人类平权和普爱定义在智慧之上,儒学才能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否则,儒学根本走不出去,拥有平权和普爱心理的人根本不信你这一套,只会被人家踢回东方本土,继续祸害本土人民。

        \t事实上世界上一切正义的学问都是”智慧·爱学”,是人类从生活实践中寻找和编辑的、聪明的实践积累,当然这些实践积累必然有好有坏,有善有恶,那么怎么区分和决定启用这些实践积累就是人类的爱心所决定的事情。任何学问都必须遵循平等、公平、正义、互爱和良知来衡量人们从实践中积累的文化知识,并用平等、公平、正义、互爱和良知之心区分和决定启用这些实践积累,以达到有效传输到社会活动中之目的,让全体人民受益,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和学问;而一切为个人利益或单一群体利益服务的知识和学问都不是“智慧·爱”学(Φiλoσoφ?a)!从这一点说儒学根本就不是“智慧·爱”学(Φiλoσoφ?a)!因为它服务的人群只是皇帝、强权阶级和达官贵人,而非全体人民,它全部的知识点除了强权就是压迫,根本没有平等、公平、正义、互爱和良知可言,这样缺失“爱”的学问怎么会是智慧·爱学呢?充其量是“聪明”学罢了。所以儒学无论如何都不归“智慧·爱”学(Φiλoσoφ?a),无论你多少维护儒学,任何仍在维护儒学的当代人都可以说是居心叵测,有特权企图!

        \t智慧·爱学自苏格拉底之后所推崇和贯彻的一直都是抛弃自然法则而遵循人为法则的知识和学问,推崇和贯彻人为可以修正一切自然缺陷的思想,推崇和贯彻平等、公平、正义、互爱和良知思想,而儒学自诞生起就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听命于自然命运的安排,遵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优先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儒学自孔子改造之后,更加强调强者、皇帝、强权阶级、达官贵人的特权地位,这种学问怎么可能长期生存,而不被人类文明的车轮碾碎呢?

        \t有诗为证:

        \t华夏文明五千年,西人质疑存伪编。

        \t如若中华不连贯,何来《归藏》和《连山》。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