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1 / 2)
        第六十五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t从现有的资料和流传下来的《易经》易看,现在我们可以推定《连山》易也是太阳易,就是道学文化的祖宗,来自西方葱岭山脉,是黄帝、老子、庄子、孙子这一脉的文化思想根源。而《归藏》易则可以肯定是太阴易,是儒学文化的祖宗,是契帝、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以及秦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这一脉的文化思想根源。

        \t文化是文明的先导,知识是文明的祖宗。

        \t从《连山》易讲坤色白,乾色黑,讲坤乾白黑,和《归藏》易讲坤色黑,乾色白,讲乾白坤黑文化来看,《连山》易和《归藏》易虽然都是卦八起六十四卦,但是它们的内容完全是颠倒,或白黑不容的文化。

        \t《归藏》易在表述其八卦内容中就认为,天气归000000,地气藏111111,藏归交000111(即,周易天地否卦卦象),归藏定位111000(即,周易地天泰卦卦象),金气杀100100(兑卦卦象),杀归尸000100(即,屡卦),杀藏墓111100即归。从文化表述上就是“藏,生,动,长,育,止,杀”,代表一种育长苗、育止养、育杀畜、藏杀盗、杀生无忍、杀动干戈的社会文明气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讲,完全不同于《连山》易文化。

        \t《连山》易讲连山“纳气”和“日规”,这是观察太阳得到的自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数据,而《归藏》易讲的是“气藏”和“月规”,这是观察月亮得到的自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数据。到《易经》易,周文王综合两种思维归纳为《易经》易。

        \t《易经》易并没有“河图洛书”之说,把“河图洛书”分家的是宋代的邵雍,邵雍提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才有“河图”和“洛书”立说。这就是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分别代表“河图”和“洛书”的两个部分,也代表着两种文化。

        \t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连山》易和《归藏》易,不但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两种文化,还代表两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还将中国人的认知思维也固定在这两种文化之中。

        \t虽然《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佚失,但是《连山》易和《归藏》易文化,并没有真正失传,而是以另两种形式流传下来,这两种形式就是道学和儒学,这两种学派又分别代表古代中国的分裂和统一制度,折射到现实就是大分裂和大统一的社会化现象。简单的说,凡是道学横行并占领政治舞台之后,国家必是大分裂、大分权、大开放、大动·乱的时代。凡是儒学横行并占领政治舞台之后,国家必是大统一、大集权、大封闭、大和谐的时代。

        \t道学也叫道家、道教。当然是先有道学,后有道家,才有后来的道教的。儒学也叫儒家、儒教。当然是先有儒学,后有儒家,才有后来的道教的。道学和儒学都是华夏民族的原始学,是中原文化原宗教祖,它们来自西部山脉的《连山》易和东部平原的《归藏》易。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撞击,最终在周代早期归纳于《易经》易之中。

        \t现在看《连山》易和《归藏》易佚失的原因也与《易经》易的产生有关,因为《易经》易总结、论证和综述了《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所有重要内容,并在西周和东周时期完全启用《易经》易,而停用了《连山》易和《归藏》易,才有“《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之说。这是导致《连山》易和《归藏》易佚失的真正原因。

        \t这说明什么?说明《连山》易和《归藏》易在理论上存在错误,或存在不能适应周朝政治、人文和宗教文明的地方。所以周文王编纂并修缮《连山》易和《归藏》易,创建《易经》易,之后孔子依据三易内容,大量删减《易经》易的内容,特别重点删减《连山》易和《易经》易的内容,重点突出《归藏》易的内容,才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孔子编纂的《周易》。为什么?为了实现他结束乱治,统一中央集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报效国家的远大的政治志向和理想。

        \t孔子编纂的《周易》流传下来之后,对后世的影响特别重大,特别是《周易·传》的内容,直接影响到中华文明的政治、人文和宗教意识形态,形成中国人顽固的思想体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