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讲、《归藏》易的内容是什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讲、《归藏》易的内容是什么?
        第六十三讲、《归藏》易的内容是什么?

        \t相传伏羲氏是陕西天水人,是易经八卦的创始人。现在已知早最的易是《连山》易,从有关《连山》易的文献可以看出,《连山》易是气象易。《周易参同契》说:“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论》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贾公彦疏又言:“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者,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这说明华夏祖先最早是生活在山区,通过观察山地天象得到的易象理论,所以《连山》易是中国易象风水学的祖宗。也就是说,华夏民族来自于西方。早期中原人应该是从西方沿着西部山区迁徙过来的族群,进入中原腹地后分散在整个中原平原的高·岗丘陵地带,以豫西平原为最早栖息地,生存繁衍后代。

        \t据东汉桓谭言,《连山》易凡八万余言,主要内容记载的是山气、天象、日月、风雨、星辰、阴阳、五行、疾病和七星。《周易参同契》说“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坎戊月精,离己日光,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于是构成伏羲氏八卦和文王八卦的后天之象:“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既而得顺时针方向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之后天八卦之数,而《归藏》易的八卦数是逆时针方向“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卦序。

        \t这说明伏羲氏八卦和文王八卦数与《归藏》八卦数是不一样的八卦数。说明商殷《归藏》易改革了夏《连山》易,而周文王又改革了商殷《归藏》易,形成周朝的《易经》易。从易规的变化看,伏羲氏族从西部山区进入中原后对易象变化进行了重新认识,《归藏》易的产生才是华夏民族农耕生态的开端,也是农耕封闭思想的最早期雏形。

        \t传说伏羲氏经叶地入蔡地,画卦于蔡河之滨,开启伏羲八卦成就中原文化的先河。后伏羲经蔡入陈,用卦于陈,死后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伏羲氏画卦于蔡河之滨还有另一个原因,作为早期卜卦工具的蓍草,就生产在蔡河之滨。

        \t因此,孔子居蔡三年是有重要原因的,否则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居留蔡地三年。孔子游离异邦十四年,难道只是为了避难、游览、游学、游仕吗?肯定不是。这是一条清晰的线路,孔子游离异邦重点在卫、蔡、陈三地。公元前490年,62岁的孔子自蔡到叶,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公元前4**,63岁的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这条线路传说是伏羲氏走过的路。

        \t伏羲氏画卦于蔡河之滨,开启伏羲八卦成就中原文化的先河。因此,孔子居蔡三年。史书明确记载孔子有两次遇隐者,一次在自蔡到叶的归途,一次在由楚返卫的归途,这说明孔子在学习和研究三易,遇隐者是与隐士交流探讨学易心得。在这里一定要强调说明孔子在蔡国期间研究的应该是夏朝的《连山》易和周朝的《易经》易。这一点必须明确。伏羲氏画卦于蔡河之滨,说明《连山》易进入中原后在蔡河之滨进行了改造或重塑。因此,孔子游离于陈蔡叶之间沿着传说伏羲氏走过的重走,他要寻找一种不同于周朝易的思想,他要重新整理编纂《易经》易,他就必须从陈、蔡、叶开始。

        \t如果你研究《易经》而不是知道《周易》的产生经过,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又怎么能找到真理呢?孔子在陈、蔡、卫不但学习和研究了三易,还为当地培养出大批学子儒生,孔子七十二贤士多数出自这三地,仅蔡地就有六人在隋唐被追授为侯、伯爵。可见千古一相李斯是蔡人也是有原因的。

        \t李斯当政期间坚定主张,并推行建立郡县制、铲除分封制,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拆除郡邦城墙,销毁民间兵器,焚烧民间藏书,禁止私学,承袭和增补秦国法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李斯的政治主张的推行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什么?

        \t可以说,功在孔子在蔡地三年,为蔡人秦前文化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人能够出李斯这样划时代的人才,与孔子在蔡三年,为蔡人埋下的:以“仁、义、礼”三德为标准,建构完整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以达成高度集权统一的“家天下”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有分不开的关系。

        \t孔子七十二贤士中,仅蔡地就有六人之多,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些大量的文化人才是传播孔子思想的中坚力量,在孔子死后的二百年左右,这些文化儒生,一代一代传播孔子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思想,才有李斯当政期间坚定主张,切实推行,并果断实施建立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的政治主张。这些思想通过一代一代儒生地传播,潜移默化在蔡人心中,所以才有李斯这样划时代文化高级儒生出现。

        \t但是,蔡人并没有感恩孔子的工作,反而困孔于陈蔡之间,导致孔子和儒生们几近绝粮,作为恶树必结恶果之理,你不重视文化人,文化也不覆无知之乡,所以秦后的蔡地文化上再无可树之人,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t现在看,在陈、蔡、卫三个邦国应该存在三种不同的易,在蔡地应该残留有夏代《连山》易,在陈地应该使用的是周代的《易经》易,而在卫地这里人使用的应该是《归藏》易。

        \t孔子连续在上述三个地区长期逗留,其目的就是了解和研究易门三易,了解《连山》易、《归藏》易、《易经》易全部内容,并从中找到有利于他建立仁、义、礼三德为标准,建构完整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以达成高度集权统一的“家天下”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理论,为删述周代《易经》易作好准备。

        \t从今天看到的孔子编纂删减后的《周易》看,孔子删减的主要是《连山》易、《易经》易的内容。从现在看到的秦墓中出土的《归藏》易的八卦顺序来看,周代的《易经》易在孔子删减之前肯定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这个样子。《周易》之前,《连山》易有八万言,《归藏》易才四千多言。说明商代的《归藏》易与夏代《连山》易也不是一个祖宗,存在大量删减改造的地方。孔子要创新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必须删减改造周朝的《易经》易。

        \t为什么?因为周代的统治方法与商代的政治建制完全不同。周代的统治方法是王权宗亲分封制,而商代统治方法是地方分管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建制。这说明商和周的政治生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纲领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纲领,国家制度自然也是完全不同的国家制度。

        \t夏商周三代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完全不同。现在已知夏是原始民主禅让制,周是王权宗室和功臣分封制,那么,商代到底是什么政治制度,商殷《归藏》易又是一部什么易书?

        \t《周易参同契》说:“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孔子要删减改造周朝的《易经》易,他就要借鉴和肯定夏商周三代三易中有用于他立言创新思想的部分内容。这部分鼎新革故的内容从何而来?

        \t孔子之所以要长期居住在陈、蔡、卫这三个邦国,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前面已经说是为了了解和研究三易。但是,如果说他去陈、蔡是为了了解和研究《连山》易,那么,他长期居卫是为了什么?卫国是商纣王朝歌的所在地,是商纣王失国之地。从现在已知的文献看,商国不是一个联邦体制的国家,既不是夏的禅让制,也不是周的分封制。

        \t早期的商国在商丘一带,中期因为战争不断,商人越过黄河将国部建立殷墟,今河南安阳附近,说明黄河南岸的豫中、豫东平原并不完全受商国控制,而可能是一种挟制状态。同样,在现有史料中并没有有力证据证明商朝是立邦宿国的强大国家,但也没有有力证据证明,在商朝时间有立邦宿国的特别强大的并存于商朝的方国存在,更没有商亡后周王朝的分封制存在。那么,问题来了,商朝中后期是怎样挟制黄河南岸的豫西、豫中、豫东平原的。它的建制是一种什么形式?是夏朝的禅让制,还是周朝的分封制。

        \t这个很重要,因为上世纪九十三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的《归藏》易中,《归藏》易画卦顺序是按逆时针方向“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卦序,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归藏》易代表商殷的上层意识形态。所以孔子要长期居住在卫国,说明《归藏》易在周代后期仍有人在使用,这些使用《归藏》易的人,应该就在卫国。

        \t孔子要长期居住在卫国应该是为了找到商殷的上层意识形态。要找到商殷的上层意识形态就必须从《归藏》易开始。现在我们绕回到上世纪九十三年出土的《归藏》易说起。我们已知《归藏》易画卦顺序是按逆时针方向“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卦序,我们按照二进制来卦序一下:以阳爻为1、阴爻为0,乾(111=7)、兑(110=6)、离(101=5)、震(100=4)、巽(011=3)、坎(010=2)、艮(001=1)、坤(000=0)。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