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 再论虎豹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茶余饭后 再论虎豹头
        传统武术中,有一个特殊的门派,或者说一群特殊的练习者,他们练的都是心意拳,这个拳法,不仅门派内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戴家心意,形意拳,大成拳,十大形等。

        就是在心意门之外,心意拳则跟很多拳种进行融合,最终衍生出一些新的拳种,比如心意太极拳,心意螳螂拳,心意通背拳等。

        如果我们翻开民国以来的拳术史,也许可以发现以心意拳为代表的单操练法,被很大门派保留,学习和借鉴。

        我们甚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非心意拳系列的国术,培养的是门徒,而心意拳培养的掌门,它永远都在吸收当时最先进的训练和搏击理念,进而形成新的拳术种类。

        举个例子来说,形意拳是在戴家心意的基础上出现的,大成拳又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出现,海派的十大形又在河南心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为什么心意拳能够做到自身进化,自我革命呢?我想有两大原因,一个是它注重实战的拳风,还有就是它除了六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招式。

        这个六艺就是我们常说的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豹头,雷音。在心意门里,艺术两个字有着不一样的内涵,艺就是功夫,或者就叫做基本功吧,术就是拳术,也就是基本功的应用法门。

        我们都知道,任何实用的搏击术,都离不开力量的训练,而力量可以分为很多种,但常用的就是静力,动力和耐力三种。

        假如我们喜欢看综合格斗,就会发现一场比赛下来,可能80%的时间都在地面完成,两个选手会拉拉扯扯,互相或锁,或固,这种力量就是肌肉的静力,或者叫肌肉的静态曲张能力,这个静力就是咱们传统武术的站桩功。

        动力就是爆发力,耐力就是咱们的持久力,再好的静力,没有爆发力,只会拉拉扯扯,不会打点,技术肯定是不全面。

        中国传统武术的最早应用场景是街斗,别谈战场,战场都是拿家伙,靠配合的,而在街斗中,大多都是从推推嚷嚷,拉拉扯扯的互相控制开始。

        到了民国以后,以拳击为代表的西洋格斗术传入中国,它们独特的打点技术,让我们传统武术在比赛中吃了很多亏,比如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国术游艺会,前面几位优胜选手,大多都练习了拳击。

        正是因为传统武术在擂台赛中的不足,以上海卢崇高前辈为代表的心意门人,在心意拳的六艺中提出虎抱头的概念。

        虎抱头的具体内容很简单,就是两句话:“肘不离肋,手不离腮”,这不就是拳击的抱架吗?所谓先打顾法后打人,就是上来先抱架,不要傻傻的手放的很低,不知道护头的站在那里,给人当靶子。

        至于虎抱头后面的发展,手心向外的控制法,抱头提膝,拍手,单虎抱头,双虎抱头,都是抱架以后的具体变化罢了。

        拳术中有句谚语:“拳不打功”,不论你技术再好,没有功夫的支撑,都是没有用的,在浮躁的传统武术界,我们不要忘记“虎豹头”才是功夫。

        心意拳拳谱中说:“英雄出自膂骨,豪杰出自透露”,这个英雄的指的是对内能战胜自己,对外能帮助别人,豪杰虽然能够自强,往往也会仗武行凶,鱼肉乡里,所以练习心意拳的,要做英雄,而不是豪杰,也许是因为这个考虑吧,形意拳的老师常说“鹰熊头”,而不是“虎豹头”哦。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