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玛尼墙的诉说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玛尼墙的诉说 (1 / 3)
        玛尼墙

        有4502件造像石的玛尼墙,现却留下几块了/“日姆”故事/“残缺美”/玛尼石刻公有10大类之多/称之为一道艺术宫殿墙,很具有欣赏、观赏和研究价值

        古格遗址中,还发现有一件高浮雕石佛像,已被破坏,只存其身体一部分,头部已不知去向。据推测可能为类似鬼怪威武得近于狰狞的雕像,为宗教造像中具有神采和观赏价值者,其保留着原始人幼稚和大胆的想象,有所求而又畏惧的心理,雕刻时极尽曲线法,显示猛力镇压之神态。一般认为这类石雕是宗教雕像中之最佳者,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已无法一睹其风采。遗址内主要存留的为玛尼石,现存有4502件,皆为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石。主要分布于玛尼墙。玛尼墙位于遗址东北角,长达1000米左右,墙内体为泥土所造,墙表均镶嵌有玛尼石。现由于长年累月、风霜雪雨的侵蚀,阳光的曝晒。嵌于墙体的玛尼石因墙体剥落而坍塌,大部分剥落于墙脚,所幸的是玛尼石坚硬,几乎没有损坏。尚保存完整。

        从石质来看,玛尼群属就地取材,而又选取质量上乘的鹅卵石、石片,因形刻凿而成。卵石的磨圆度极好,大都可能从象泉河中择选。并动用大量劳力搬运上来,又请无数能工巧匠刻制。一般刻画面积很有限,皆为几公分面积,只容纳单个图像,但也有不少是三个以上的图像或组合。

        玛尼石刻内容和题材有鲜明的时代性,但又极广泛、丰富,几乎反映了古格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题材和风格略有差异,早期线条粗犷,构图粗疏;中期掺杂佛教内容;晚期增加人物、花卉等。刻工所趋流利细腻,增加了趣味。

        玛尼石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上是无限的。工匠在有限的石头上刻划,就得千方百计地冲破空间的局限性,因而限制和少限制就成为玛尼石刻的难题。但这也是艺术自身的规律,有了这个矛盾,艺术才能深刻、活跃。玛尼石刻在反映生活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上,并不趋于其它艺术形式,而就其力度和深硬来说,也有其独到之处。在一般人眼里,玛尼石难登大雅之堂,但却被艺术工作者、考古学者等视为宝贝,很是看重。然而,地方之偏远,玛尼石之繁多,要整理古格玛尼石,谈何容易!如有志者能够加以整理和研究,必能为西藏阿里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提供不少重要而有价值的资料。

        这庞大而繁多的玛尼石墙,其作用一为防御所造;二为可能当时祈祷变成一块块石刻,布满神圣与佛尊。

        古格随着国家兴盛与富强,对极高权力的占有欲不断膨胀,不免发生了多次战争,随即也就把古格建成城堡,重重围墙,修地道,建工事以求王国的永存。然而古格王国终未能逃脱历史发展规律,以灭亡而吉终。这一切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以求去研究玛尼墙的石刻文化。

        玛尼墙现共嵌有4000多枚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石,经无数次的风雪、雨水、阳光的洗礼,更具艺术魅力,色调丰富多彩。天然色彩,不知何时已浸透了各种石刻图案的绝顶自然画面,有锈红色、灰色、深蓝、浅蓝、白色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种类繁多,数量之大,可以说是整个雪区玛尼石集中数量之最。

        玛尼石其刻制方法可分为阳线刻制和阴线刻制两种。阳线刻制就是在石头平面把表示形体的线留出,突出画面的肌理纹路,这种数量较少。阴线刻制是石面上单线刻出图像和文字线条,形式多样。阴刻在玛尼墙中占绝大多数。

        雕刻的题材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各种造像和塔,包括佛、菩萨、金刚、天王、度母、佛母、高僧、法王、供养人及各式佛塔:另一类为藏文或梵文的六字真言以及其它经咒。

        主要范例如下:

        一、佛像类

        释迦牟尼坐像:卵石呈椭圆形,为阴线刻制。释迦牟尼高肉髻,大肃垂肩,面相丰满,外披祖右袈裟。内着僧抵,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结枷趺坐于覆莲座上,有头光、背光。

        释迦牟尼立像:卵石呈长椭圆形,阴线刻制。释迦牟尼高肉髻,外披祖右袈裟,内着泥互僧(长裙),站立于覆莲座上,右手持禅杖,左手结妙音天印,身左侧为一莲花,有头光、背光。头光之上有着菩提树枝叶。

        药师佛像:卵石呈不规则椭圆形。佛内高肉髻,外披袒右袈裟,内着互僧,结枷趺坐于覆莲座上,有手结触地印,左手持钵置腹,有桃形头光和环形背光。

        二、菩萨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