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站在古格遗址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站在古格遗址上
        第八十七章站在古格遗址上

        古格遗址

        28座佛塔类型多样/刻画有生殖器官的壁画/西藏佛教史上有显著地位的高僧/巧妙地利用人或动物的结构组成一种特殊的壁画/“金刚者黎”“上路弘法”“却蹊”

        在古格遗址中,佛教建筑所占比例较大,并集中分布在山坡与山麓处,保存较好。但因年久失修以及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存较好的寺庙有坛城殿、贡康、经堂、红庙、白庙、结古拉康、卓玛拉康等。此外,28座佛塔类型多样,菩提树、吉祥多门塔、天降塔及尊胜塔,都能在这里找到其古老的形制。遗址前面不远的小山坡上还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尼俺和众多佛塔遗存。

        贡康(护法神殿),建在宫区窑洞里,面积为20平方米,护法神塑像已毁,仅存钱体,但壁画保存较好。

        坛城,藏语叫金科拉康,修建在遗址的顶端,面积为25平方米,其建筑结构特殊,艺术价值极高,与桑耶寺康拉桑堪林的上层结构相似,顶部为棱形、藻井,四周有伸出墙外的飞檐,上雕刻有花草和各种动物,其墙壁绘满壁画,色泽鲜艳。

        白庙,藏语叫拉康噶波,因其墙体为白色而得名。位于遗址北面山麓,坐北朝南,殿内有36根柱子,面积为300平方米。墙体为土筑,厚约1米,柱子和天花板上都有彩色花纹,各种人物、动物形象极为生动。

        红庙,藏语叫拉康麻波,因其墙上涂有红色而得名。建在白庙之上,坐西朝东,大门浮雕花纹,刻有6个梵文大字,门框浮雕人物,形象生动古雅。庙内有36根柱子,面积为300平方米。天花板上绘有各种花和动物,形象格外生动。

        结吉拉康和卓玛拉康的规模都较小,庙内塑像被毁殆尽,只存部分壁画。

        古格遗址中的雕塑别具特色,一般都身体修长。男性体魄强健,英俊。女性多为隆乳丰臀、腰肢娜娜、容貌姣好的美女形象。在其形体上大胆运用夸张手法,这种塑造方式给人以一种想象空间,假如说这些人活起来,那该是多么高大,给观者一种大器之感,这是西藏其它地方所不具备的特征之一。

        古格壁画,题材远比西藏其它地区的壁画丰富多彩。除了各地常见的壁画如来佛、菩萨、佛母、度母、空行母、天王、护法金刚、高僧大德及佛传故事、地狱等之外,大象、供养人像、印度、吐蕃、古格王世系、古格王室及僧俗各界礼佛、庆典图等,都是其它地区寺院壁画所不见或少见的。古格壁画艺术显示出已受到外来艺术的诸多影响,从这些壁画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古格除了与克什米尔、中亚、孟加拉、尼泊尔有关系外,同西藏地区也有关系。

        壁画中犹具艺术价值的是:巧妙地利用人或动物的结构组成一种特殊的壁画。如一幅画面中上下看,有两人或动物图案;从左右看,每边还是两个人或两个动物。这一点可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具备有相当高深的艺术品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智慧。

        坛城壁画中供养天女组壁画中描绘的女性,隆乳丰臀,腰肢婀娜,姿态各异和容貌甚佳,身上配有各种极小装饰,堪称绝妙的人体画像,并有着有意刻画生殖器迹象,很可能表现的是女性崇拜现象。这一奇异的特点,在现已发现的西藏其它地方的壁画中是绝无仅有的。也充分说明阿里在700多年前,就已经把人体上升为艺术,并进行欣赏,把女性作为天女进行描绘,已超脱当时世俗对女子的偏见。很值得我们深思,也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人们的心理,提供了线索和思路。

        壁画内容实为丰富,连天花板上的花卉、动物(如怒吼的雄狮、展翅飞翔的鸟)也构图自由,想象丰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古格王国的建筑中,原有许多佛塔,现仅存3座残塔。朗杰曲丹(胜利塔)的底座呈方形,拉波曲丹(天降塔)和另一座佛塔的塔基则都是圆形,这是八大佛塔残存的一部分。

        这建筑群不为一朝一夕完成,通常总要延续若干世纪,始建于10世纪末叶,在13至14世纪期间又扩建营造,且在15至16世纪期间还有新的修缮改造。如白殿、红殿均为15至16世纪增修。庞大的建筑群中,寺庙建筑比宫殿的窑洞建造的时间稍晚一些,是古格王国建立后佛教弘扬过程中逐渐修建起来的。

        古格是苯教的发祥地,但统治者深知佛教所起的作用远胜苯教,且他们是吐蕃王室后裔,他们在建立了古格王国后,便极力复兴和发展佛教。当时的古格王还以出家人自命,取法名“拉喇嘛”。另一国王益西沃则将王位让其弟松艾,自已专心致志发展佛教。益西沃在任国王期间,曾派了21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前往迎什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字和佛教密宗的教法。仁钦桑布是古格当地人,出生在扎达的底雅区,人称“活钦”,意为大译师。他的译著很多,据史籍统计,仁饮桑布一生共翻译了17种经33种论108种恒恃罗,为了便于译经,古格国王益西沃在扎布让附近仿照桑耶寺修建了一座托林寺,专让仁钦桑布在托林寺内译经著作,所译佛经也成为西藏划时代的经典。

        西藏佛教史上,称仁钦桑布秘译密咒(恒特罗)为新密法,而把过去所有密咒称为旧密法。这同时,益西沃还请来古天兰的达摩波罗及他的三位门徒,传授佛教戒律。达摩波罗所传的戒律经典即为西藏佛教史上的“上派律学”。在西藏佛教前弘期,从阿里传出的佛法叫做“上路弘法”,益西沃是上路弘法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以后他在迎谓阿底峡大师的过程中以身殉教,一直为西藏佛教史籍所赞颂。

        益西沃的弟弟松艾任国王期间,也一直致力于发展、弘扬佛教,其死后儿子拉德衮继承王位。拉德衮也竭力发展佛教,并很尊敬大译师仁钦桑布,尊他为“金刚者黎”(意为道德高尚,行为规范的密教高憎)。拉德衮为了表示对仁钦桑布的敬意,还把普兰所属的噶尔地区作为封地赐给仁钦桑布,名为“却蹊”,即供养庄园。这是地方政府给僧人封赠上地的开端,以后古格王继续弘法兴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