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荒漠积淀的文明 (1 / 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荒漠积淀的文明 (1 / 13)
        玛那寺一达巴遗址一曼龙遗址一百仙女峰一达娃卓玛

        好客的藏胞让我深深感受人间真情/阿底峡来阿里居住的第一寺庙/更为精妙的是塔脖处有一面朝东的泥塑人/此佛异常坚固不知用什么泥土所塑/古树竟从干裂皮上淀出新枝/典型的****之寺庙/主持取出20多幅破烂唐卡供我们欣赏/为《西藏美术史》历尽坎坷的两位画家/三人高举六只手求救/上尉军官拦住了车/几条大狼恶狠狠盯着我们/众仙女怀抱婴儿/融**一身的少女

        **9月15日,我们从普兰转至扎达县。在扎达县一位援藏干部(县委**)和人大主任洛桑的陪同下,前往玛那寺进行“寺教”、检查、验收工作。

        谁知,扎达县委的丰田车行驶在半路上,就陷入草滩淤泥中,挣扎不出。大家齐下车帮忙,有的搬石头,有的挖沟引水,有的捡枯枝草皮填充。但因车陷太深,众人用尽全力也未使车脱离险境。

        古朴、纯真的扎达农牧民,路过此地,也纷纷来帮忙,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排忧解难。望着大家浑身污泥的狼狈样,人人感慨不已。

        休息片刻后,我们的车去拉垫好轮底的落难车。拴上钢索,开足马力,重复拖拉了3次,才将此车拉到安全地带。

        到达玛那寺已是中午。该寺位于扎达县扎布让区玛那村,距县城约40公里,地处古格遗址东南17公里的山谷中。呈东西向,南北两侧为陡峭的断崖,宽约1.5公里,玛那寺就建于谷中平坦的地面上,西面断崖上则满布窑洞,为古时遗址。

        玛那寺和玛那遗址,现能辨识的有殿堂、房屋共13座,佛塔33座,窑洞74孔。其中强巴佛殿较完整,其余仅存残墙断壁。佛塔中也仅有6座能看出形制,其余仅残存塔座或塔基,窑洞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殿堂和佛塔周围,残存玛尼墙11段,各种玛尼石约400块。据记载,玛那寺为阿底峡大师进藏时所居住的第一寺庙。

        在众多佛塔中,唯有一塔还较完好,高约10米,塔顶非常精细,呈波浪状,一圈接一圈,好似用红泥染过。更为精妙的是,塔脖子处有一尊面朝东的泥雕塑像,历经几多岁月的洗礼,但它的结构、形状、造型之美观犹存。

        有幸的是,我们坐在玛那村长家里休息时,其夫人说无意走过那片被毁塔基时,一脚踩陷入洞里,掀开烂木板抽脚出来之时,看见洞里有精美之壁画。一听完话,我的潜意识告诉自已,这可能是个新发现!立刻请村长夫人带路,带上电筒,直奔而去。

        在长约7.5米,宽约0.6米的洞中,只能容纳1人进内观察。我自告奋勇跳下,在电筒光照射下。果然发现了约10多平方米的壁画!不禁大喜!

        我悄悄地撩其轻纱,窥视了壁画的奇美与丰姿。其内容皆为佛像,线条明显,似用矿物质材料所绘,非常精致,其年代约12至13世纪左右。

        这些壁画中佛之形象,多着红色架裳,为右袒式,这是印度服装。其采用金粉汁线描,以高度的概括力,简练的笔锋,塑造了真实、生动、性格鲜明的佛像。在起笔、收笔、抑扬顿挫的运行中,真正体现了音乐般的韵律感,从而增强了衣裙的动势和变化。

        我深深地被壁画吸引,觉得它有某种力量,觉得它所凝聚的审美情操是那样具有诱惑力,愈看愈觉得有更多的内涵,感受一种纯净、庄重的气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