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圣湖与鬼湖 (5 / 13)
崖壁上,一蓬野生植被,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深植扎根,生命力极其顽强,与恶劣的风雪相抗衡。翠绿怡人,恰似人工加工的盆景。
在阿里,这极其罕见、唯我独尊的植物,实让人感触很深。现尽收我镜头之中,珍藏于心扉,成为我今后人生中奋发前进的动力。
局长和我回到车内。大家又踏上了去粗果寺的路。
粗果寺,离吉吾寺约2公里,需绕湖而至。据寺里喇嘛说,东风汽车也可绕湖而行,前几天刚有人试过。该寺位于土岩悬壁之上,是个不大的古寺。有一羊肠小道可通往寺内,比圣湖高出约50米,爬起来却很费力。当我们刚下车往上爬时,就见寺前有一喇嘛,光着臂膀,向我们挥手示意。
一行人,艰难地爬到半山腰。见有一山洞,已被油烟熏黑,显然已有些年头。内住一位戴白帽的尼泊尔佛教徒,为男性,默然静坐。很可能是从尼泊尔来转圣湖之人。
转圣湖,并无定期。有转一圈的,也有转两圈、三圈者,更有甚者终身转湖。只要仔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转圣湖队伍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有的携带牦牛羊群,有的全家倾巢而出,有的全村人出动,也有成群结队的外国游人。这些外国人,一般雇用当地藏民牦牛驮运必用品,悠哉悠哉地跟随向导转湖,参观古寺,实为一大快事。
爬至寺门,众人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跟随喇嘛进了寺内,才发觉肚子已饿。我们取出饼子和麻花等食物,和着酥油茶,不一会就消灭干净了。
寺内,共有两名喇嘛,主持为68岁的索朗多吉。他于1970年从印度归国。赤烈局长想方设法地想从主持那儿借经书翻阅,但主持婉言谢绝了。
此寺前几辈主持,曾多次被邀至拉萨各寺讲经说法,详细记录来回途中的所见所闻和各地风土人情。这对考证当时阿里历史,有着极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我拿着照相机,穿过大门,爬上梯子到屋顶,跳入寺庙后房。突然眼前一亮,见约100多块石刻,镶于墙上,上刻有马头(戴面具)人身像、金刚、度母等,或着虎皮,或着蛇皮,或着狮皮,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可惜的是,后人给其绘上色彩,分不清其年代之久远。颜色倒很丰富,造型奇特,加之着彩绚丽、线条流畅,可算一个小型石刻博物馆。
石刻的题材、风格各有差异,线较粗犷,构图精密,掺杂佛教内容,加上刻工细腻,更增加了装饰趣味。
我时时按动相机快门,给魅力独特的石块,分别摄了像,让其重获艺术生命。
“喂,拍够没有?我们要走了。”不知次珍从哪儿冒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