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初读神山 (2 / 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初读神山 (2 / 10)
        神山的确与众不同,它在群山中脱颖而出,状似白玉雕砌的金字塔,高矗入云。峰顶终年积雪,晶莹夺目,虽没有富士山秀气。但比富士山多了一份壮丽,多了一些成熟,在蓝天苍穹下孤傲地高昂着它不肯屈服的头。

        《大藏经俱舍论》载:“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便见到有座高山,形似橄揽,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像八瓣莲环绕,身如水晶浇砌,玉镶冰雕,顶峰直插云霄。”这便是神山。

        神山不仅有雄伟壮丽的英姿,更主要的还是佛尊对它种种神秘、虚幻的描述,非常引人瞩目。历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讲经,因而这里很久以前便成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中心,是中、印、尼三国各族数以万计的信徒神驰向往的地方。

        神山更有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何由,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在突变的阳光下,光彩夺目,洁白无暇。而神山之背阳面,长年没雪,即使被白雪所覆盖,等太阳一出,雪随即而化,刚好与大自然之背阴积雪,阳面没雪相反。这山四季皆露肩赤膀,好像誓与天地争高低。

        又据《冈底斯山海志》记载,仙峰岗仁布钦山尖上有胜乐轮宫,宫中有500罗汉穴居于山腰修行。山腰下有无数智慧行空母在此侍候佛祖,管理宫殿。数百年前,古印度高僧阿底陕进入西藏传教,路经此山,走到山脚,不知钟点,正在迟疑之际,仿佛听到山上传来敲钟擂鼓之声。他判断此时山上罗汉该休息吃饭了,他也觉得应该在此歇息进餐了。从此以后,凡是到冈底斯山拜神的人,如果有福,便可听到檀木板敲击的声音,或者能看到神山上的真正狮子。没有福气的人,既听不到也看不见。当然从来没有人坦言相陈,那份神秘藏于每个信徒的心中。

        因神山有这样美丽动人的传说,善男信女们总认为:围绕神山转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沿山转13圈为一整圈,马年转一圈等于其它年份转13圈。因马年是如来佛祖修身成佛的吉日,也是佛教尊者米拉日巴战胜异教的纪念年。如果转10圈,可在500年轮回中避免下地狱之苦,转100圈便可成佛升天。

        阿里本地有关神山的传说多乎其多,如同断了线的佛珠,随处散落,俯首可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佛教徒历尽千辛万苦,飘洋过海,来到冈底斯山脚。因多日粮米未进,欲欲昏倒,忽见落日生辉,霞光满天,他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刹那间,只见众山之中有一座状如乳峰、白如牛奶的雪峰高高耸立,直插云间,似天界仙境。又见一道佛光闪亮其上,耀眼夺目,光芒万丈,白遍半空,而四周山川,肃静环立,鲜亮如珠。一种神圣的感觉从这佛门弟子心中油然而生,便将其取名为神山(岗仁布钦)。

        还有一种传说,相传印度的一位高僧曾在印度预言,说在中国阿里境内有一座非常奇特的雪山,仿佛如新折下的象牙,白色夜莲一般皎洁地布满天空,世上无双,曰“神山”。由此吸引了无数僧人前来寻找均未发现,误把珠穆朗玛峰认为“神山”,可有几位意志坚定的人仍不信,继续坚持不懈地寻找,直到岗仁布钦山脚,才惊喜地发现此山便是“神山”,这才了却僧人们的心愿。从那以后,神山便这样确定下来。

        后来,神山被一圣湖里的龙王发现了,坚决固执地欲将此山搬回龙宫。同时印度的一位神仙也欲将神山搬至印度。正当他俩争议,准备大战一场时,被释迦牟尼知道,从天而降。说道:“两位何必相争,神山就是神山,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说完,他在神山的东西南北各踩一脚,从此像钉子般牢牢固定于此位置,如今释迦牟尼的脚印历历在目。

        冈底斯山中,“冈底斯”一词特指该山的主峰岗仁布钦(神山),被藏学家们公认为藏、梵、汉三种语言的有机组合。“冈”在藏语意为雪,“底斯”在焚语也意为雪,“山”当然是汉语。著名的藏学泰斗、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认为“底斯”为象雄语。这充分说明了,神山被世人所确认年代最迟为象雄时期。

        神山南面有条小溪。相传,这溪水是格萨尔王王后卓玛经常洗头发的地方。每次侍女拿溪水冲洗王后美丽的头发时,洗发水就会顺溪水流向远方,像哞哞叫的奶牛跑向自己的孩子,用**滋养着沃土,成片的土地在光芒闪耀的溪水中静静享用,物产丰富,连年丰收。

        神山西面有一座马鞍形的山峰。相传,那是格萨尔王留下的马鞍。它最神奇,怀孕的妇女到山顶后,爬上鞍部骑一下,从右边返回可生一女孩,从左下来可生一男孩。

        神山东面是凡人最佳归宿地。人死之后,如能在此天葬,则福气粘身,尽消此生罪孽,升入天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