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桑桑 措勤 改则 革吉的浪漫之旅 (1 / 9)
拉萨一日喀则一拉孜一桑桑一措勤一改则一革吉一狮泉河
来旅游的广州邓女士蛮有兴趣地学打酥油茶/日本的山田先生高度评价石刻艺术/海拔5千米地热景观、马甲间歇喷泉/雪域高原美妙晚景/麻米寺、精美刺绣唐卡、穿丝绸服装的木乃伊/野驴跟小车赛跑、牧羊犬追着不放/成千上万的羊儿用角搭桥/改则本、强盗世代繁衍生息/屋脊商道上驮盐之歌/细石器让西藏考古学家侯石柱欣喜不已/长条形巨石为天上之物
1994年3月4日,我们一行8人,乘着3辆丰田车,风尘仆仆从拉萨赶往阿里。
拉萨到狮泉河镇,共有三条路,地图上标着三条曲曲折折的红线。南线:日喀则-普兰-狮泉河;拉萨-那曲-改则-狮泉河;我们选择了拉萨-日喀则-拉孜-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镇之北线。全程达1700多公里,此路海拔高,要翻越3座6000米以上的高山,路途格外崎岖艰险,途中除县城外没有食宿点,没有车站,也没有加油站,真是难于上青天!
考虑到中国的老朋友——日本政府指派来阿里进行入道主义无偿援助的山田先生,已快进人古稀之年,身体多有不适,故一队人马只能缓缓而行。
路上经过的大片大片无人区,没长一棵树,看不到一点绿色,扑人眼帘的只有成群的巨大的苍褐色、土黄色石头。驾驶员就在简易的土路上,灵活而熟练地操着方向盘。时左时右,像跳摇摆舞似的。在乱石缤纷的道路上颠簸着……像戴着白色头盔,身着素袍的天神,威严冷酷,傲然不逊。
走走停停,直到3月5日下午,我们才赶到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桑桑乡。
同行的一位从广东来阿里旅游的邓女士,好奇心特别强,非要尝一尝糌粑的味道,她说:“藏胞的主食糌粑、酥油茶味道挺不错,咱们能否亲自动手尝试一番。OK!”。
“行,行!只怕你吃不惯很具有藏民族风味的糌粑。”我笑着说。
“不要小看这些主食。从营养学上讲,藏胞主要用食牛羊肉、喝酥油茶吃糌粑,这些都是高热量食品。人身体缺乏热量,自然就无法抵抗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气候。”随行的西藏考古专家侯石柱先生很精辟地说道。
同行的其他人也有此意,于是,在阿里地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赤烈的指导下,一行人开始忙碌起来。在一块草地上,点着气油喷灯,架上铁壶,我到井旁提来一桶水,又从车上取下酥油、砖茶和青稞面(这些为在西藏出差时常备物品)。赤烈局长先动起手来,邓女士又是学着打酥油茶,又是抓糌粑,结果有些不尽人意之处,酥油茶溅了一地,青稞面满地都是。尽管如此,用木碗盛上糌粑,吃了一小碗,她还说道:“第一次吃糌粑感觉味道蛮好。”
人人都高兴。
3月6日,一切就绪之后,日本的山田先生、森本先生、考古专家侯石柱先生,还有我,几人同去朝拜桑尼寺。这座寺庙背倚山坡,虽没有扎什伦布寺般辉煌豪华。但在这偏僻地方也算为佼佼者。当我们走进寺内,几个小尼姑看见我们带着照相机,都围了上来,要我们给她们照像,还要当场取照片。我们所带的相机哪能马上就取呢?手势加语言嘀咕了半天,才算解释清楚。
桑尼寺的周围,小佛塔堆积成一座座山丘,也不知有多少如此虔诚烧制佛塔之人。玛尼石雕刻也特别繁多,简直把人看得眼花缭乱。突然一块奇异的玛尼石引起了我的注意,灰白色的玛尼石板上,雕刻着佛塔和兽面人身像。显得高雅、美观、漂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