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二节 赣江挽歌(二) (1 / 4)
湖口是九江城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连这跟救命稻草都被“湘军”拔除掉,那么死神的脚步就正式朝着这座孤城迈出。
在动湖口之前,“湘军”要先拔掉另一颗钉子,九江城对面江北太平军据点“小池口”。小池口是太平军为军事需要,在江北建设的一座碉楼性质的小土城。两年前的“湖口大捷”之后,罗大纲率军从梅家洲渡江到小池口,他就是从这里出发,夜袭“湘军”水师,给了“湘军”最后一击,彻底定鼎第一次九江之战的省局。
此后,太平军在小池口构筑了小土城,配之以**,囤积军械粮草,形成一处军事据点,与九江城,成了难兄难弟,隔江策应。
小土城具体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了解留存至今的“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就是明清时期“土客矛盾”下的产物。太平军兴起于广西“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这样的小土城相对于九江坚固高大的石城墙就弱小得多了,李续宾在小土城外筑起了数十座的炮台,炮台齐城高,架炮于上,炮口正好对准城内。待一切准备就绪,“湘军”对着小土城内昼夜不停的猛轰了八天。
八天的炮轰,足以把小土城内炸得鸡飞狗跳,太平军死伤惨重,军械粮草也损毁焚烧了大半。残存的太平军将士仍然据城死守,如果没有援军,小池口也守不了多久。
面对九江城如此凶险的境况,安庆城中的石达开已不是曾经那个石敢当,现在他成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不知道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前敌统帅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两年前第一次九江之战的辉煌岁月,那个时候的太平军是多么的团结啊!
曾经在九江一线,长江两岸,太平军将“湘军”打得是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石达开、秦日纲、罗大纲、林启容、韦俊、陈玉成都不过二十岁出头,那是何等气吞山河的一幅盛景。如今再看太平军,人才凋零,心怀各异,太平军这到底是怎么了?
九江之重要,自不必言喻,翼王不动,另一个人不得不动,这个人就是后起之秀陈玉成。
别看石达开的人还在安庆,但是他要单飞几乎已成定局,所以无论是九江,还是安庆,甚至是天京(南京)的死活,都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陈玉成就不一样了,他没打算跟着翼王单飞,九江他不得不救。
九江之难救不在别的,而在于“湘军”强大的水师。胡林翼正式履任湖北巡抚后,就将在第一次九江之战中被太平军重创的“湘军”水师重建。“湘军”水师起死回生,重新控制长江天险。
九江北临长江,东望鄱阳湖,无论哪位太平军将领带兵直接前来救援九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强大的“湘军”水师。从金田起义开始,到太平天国覆亡,太平军的水军一直都以大规模民船为主。
第一次九江之战中,太平军水军同样损失惨重,被损毁民船数万条。靠着罗大纲的机敏勇猛和善于水战,才取得“湖口大捷”的胜利。
如今罗大纲已死,太平军再无如此生猛的水陆两栖战将了,想突破“湘军”水师的围堵,恐非易事。
这也是石达开不救九江的原因之一,陈玉成同样不善于水战,更何况陈玉成也没有“湘军”水师战船配洋炮这样“先进”的武器装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手里的家伙什没有别人强,那就只能从战术层面想办法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