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节 项城“四世三公”初现(下) (1 / 5)
1854年底,袁甲三屯兵皖北宿州,正在他与捻军相互攻伐的时候,有一天袁甲三的军营中来了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这位青年急匆匆的冲进袁甲三的帅帐,上气不接下气的“扑通”一下就跪在了袁甲三面前。
接着他就说了一句话:
“袁大帅!救救我的父亲吧!”
袁甲三赶忙叫此人起来,问清缘由。这位青年名叫吴长庆,二十岁,他此次前来宿州是请求袁甲三搬救兵支援庐江城中的父亲吴廷襄。
吴廷襄是庐江城中小有名气的乡绅,“太平天国”起事一步步发展壮大后,咸丰皇帝下旨命各地督办团练,以协助朝廷兜剿太平军。吴廷襄积极响应,在庐江拉起了一支团练队伍。
庐江位于庐州(合肥)南部,是庐州(合肥)下面的一个小县府,濒临长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太平军占领了庐州(合肥),自然不会放过庐江。
1854年底,太平军曾天养部围攻庐江,而城中吴廷襄的地方团练人数太少,力量不足,庐江城危在旦夕。
吴廷襄心里清楚,靠他自己那点兵力,远远不足以守住城池,于是他派自己的儿子吴长庆连夜出城前往宿州,找安徽督帅袁甲三搬救兵。
吴廷襄这一步可以说是相当周全,如果能搬来救兵,则可以保住庐江城;如果搬不来救兵,则可以保住儿子吴长庆一条命。
于是就到了开头的那一幕,青年吴长庆跪求袁甲三派兵救父。此时袁甲三的帅帐中共有四个人,分别是袁甲三,袁甲三的儿子袁保恒,袁甲三的侄儿袁保庆,以及吴长庆。
袁甲三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看了看身边的袁保恒和袁保庆,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袁保恒认为,宿州离庐江有六百里路,远水解不了近渴。太平军在皖南实力非常强大,如若大军长途奔袭,敌情不明,万一出了什么差池,损失更大。
袁保庆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认为,吴廷襄是地方团练首领,是清军自己人。安徽清军本来就弱,更应该团结起来,才能对抗太平军。现在自己人受难,岂能见死不救?如果叔父有什么顾虑,他袁保庆愿带一部兵力前往救援。
这堂兄弟俩谁对谁错呢?客观来说,袁保恒是对的,如果两地距离近,应该去支援友军,而且可以相互策应,互为犄角。可是这六百里路,对于古代靠着两条腿行军的实际情况,还要运送后勤物资,等他们赶到,庐江城早就被攻破了。
果不其然,袁保庆的兵还没有出发,庐江城破,吴廷襄战死的消息就传到了宿州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