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 械斗成风 (2 / 6)
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汉族实力派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封为“平西王”,领兵驻守云南。
对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自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初,就立下了一条规矩:
“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
拥兵自重的异姓王难以驾驭,他对皇权永远是个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即使他最初没有造反之心,皇帝也睡不踏实。
所以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这些立有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都被刘邦干掉了。
刘邦这么做是否心狠手辣、忘恩负义暂且不论,韩信、彭越、黥布死的冤不冤?对于他们个人而言他们是冤的,**都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冤,尤其是韩信,刘邦知人善任才有他后来的功绩。韩信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造刘邦的反。
然而对于大汉帝国来说,他们死的不冤,他们不死,大汉帝国不宁,这绝不是一句妄言。在君臣相互猜忌中,出乱子是必然的,到时候战端复起,兵戎相见,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只有天下太平了,国家才能休养生息,才有后面的“文景之治”。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要不说韩信至少在思想境界上与张良隔着一个档次,如果他够聪明,他应该学学张良,功成身退。
同样是作为将帅之才的吴三桂,大概是知道韩信的。可是人性就是这样,这到手的荣华富贵,捏在手里的权力,面对这样巨大的诱惑,有几个人能做到坦然的撒手不要呢?
果不其然,清康熙十二年,除掉权臣鳌拜,稳定朝政之后,康熙皇帝着手削番。这导致以吴三桂为首的汉族实力派的极大不满,终于爆发“三藩之乱”。这场因康熙皇帝“削番”引起的战乱,几乎得到了当时汉族实力派的群起响应,规模之大,令康熙皇帝措手不及。
但是吴三桂犯了战略性错误。年老体衰的吴三桂并没有雄心壮志夺得天下,他只想与满清朝廷划江而治,偏安一隅。这给了康熙帝喘息的时间,回过神来的康熙皇帝迅速做出调整,经过九年的平叛,康熙皇帝将汉族实力派基本上一网打尽。从此,一直到道光皇帝时期,都没有出现过汉族实力派。
清朝前期,汉族实力派为其打下江山与稳定时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他们在,谁敢起兵造反,他们第一个站出来将民变拍熄火。康熙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渐趋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也就没多少人愿意跳出来造反了。所以大体上,清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安无事的状态。
其实,在“三番之乱”的初期,吴三桂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攻占西南半壁江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