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节 强盗的大炮,扭曲的权力和奴才的谎言 (2 / 4)
再这样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英国佬决定主动联系清朝上层人物。但是英国佬并没有搞清楚清王朝的运作模式,他们按照英国的国情,搞了一份“致清国宰相书”。他们以为在英国首相作为行政长官,女王地位尊贵不处理具体政务,那么大清国也应该是这样。殊不知,从明太祖朱元璋起,中国就没有宰相了。英国的这一行为,用一个词形容最为贴切——“牛唇不对马嘴”。
在满族语言中,有一个词叫“包衣阿哈”,翻译成汉语就是“奴才”。满人入关之后,建立大清,满臣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向皇帝自称“臣”。乍一看,好像“臣”比“奴才”要高级一些,其实不然,奴才是近臣,臣是外臣。因此有一个残酷的现实,“臣”连“奴才”都不如。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著名演员王刚饰演的和珅对乾隆皇帝奴颜婢膝才是现实写照,而纪晓岚的那种“文人风骨”是不存在的,如果历史上的纪晓岚真像电视剧里那样,他不知道被砍头多少次了。
上面那一段文字,只是让人们明白一句话:清王朝是中国古代将“君主专制”发挥到极致的时代,直到道光、同治时期,皇帝都有绝对的发言权,大臣们只有听命令的份儿。
国家的一切行政命令,尤其是外交方面,只能由皇帝亲自下令,下面的官员才能执行。而且清朝有一个奇葩的祖制,只有广东有外交权力,意思是说,外国人要想朝觐大清国皇帝,或者给大清国皇帝送信,只能从广东一步步呈到北京。英国佬等不了,从广东送到北京,黄花菜都凉了,香港九龙外海的那么多英国商船更等不了。更何况,钦差大臣林则徐根本就不跟英国佬谈判。
英国远征舰队想把信送给大清国宰相,然而令他们异常着急的是,信根本送不进去,因为大清国并没有“**”。东南沿海各省的地方官员,谁都不敢收,一旦收了就是违反皇家祖制,弄的好还好,弄不好,轻则丢官,重则抄家灭族。
洋人也是人,他们的耐心是有限度的。就在这个时候,道光帝收到一份奏折,定海失守!那个时候大清国还没有电报,前方战事靠驿站慢慢送到京城,等到奏折送到道光帝手里的时候,定海已经失守一个多月了。
道光帝看到奏折非常吃惊,什么情况啊?林则徐不是说只有少数洋人商船队武装船北上滋事吗?怎么还把定海给丢了呢?
道光帝感觉事情有些蹊跷,他冥冥之中觉得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他需要了解情况,他急迫的需要了解情况。他立即命令直录总督琦善,如果天津有洋人上呈的国书,不管它是汉字还是洋文,务必立即将原文送到京城。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北一百公里就是北京城,素有“畿辅门户”之称,所以古时候也称为“天津卫”。
直录总督琦善接到圣旨,要在天津东面的渤海湾与英国佬来一次近距离接触。琦善派人登上了英国军舰,英国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人给盼来了。
在故事开始之前,哦不,在历史开始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个现象。“中国”一词,在现在的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是一个神圣的名字。然而这个名字,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沁园春?雪》的开头一句是这样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其中的“北国”,指的是北方地区。
有鉴于此,古代的“中国”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域概念。古代中国人并不知道人类生活的地方叫地球,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世界的中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中游的河南洛阳又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所以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域就被称为“中国”,又被称为“中原”。随着历史的前进,“中原”地区不断扩大。
“中原”或者“中国”以外的地区叫什么呢?人们习惯上以方向来区分,称之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与中原文明之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夷蛮戎狄”都是强悍无比毫无人道主义精神的野蛮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道光皇帝在内的满朝文武,都以为“英吉利”是存在于世界边陲上的一个野蛮国家。英国佬的的远征舰队来到大清帝国的东部海域,清王朝称他们为“洋夷”。换句话说,整个清王朝的上层建筑都瞧不起这帮“野蛮”的英国佬,至于下层百姓嘛,他们过他们的日子,洋人来了也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们不厌其烦的介绍这些,是因为它是鸦片战争的前提,如果不谈这个前提,那么“鸦片战争”将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