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章 纵使相逢应不识 (9 / 16)
天气日渐转暖,申喜来开始组织边成等人将园区内的菜园种上。菜园面积不大,可是种点菠菜、柿子等应季蔬菜,也够他们几个人吃的了。
园区这边的菜园种完后,边成他们又来到安娜的父母家中,帮他们将菜园种上。安娜的父母住的是平房,就是那种木刻楞。房前房后菜园的面积都不小,加起来能有二亩多地。前面栽着十多棵果树,下面打算种上土豆;后园眼下正在种几样应季蔬菜。
安娜的母亲五十多岁。不知为什么,**姑娘年轻时往往都是身材苗条,腰细腿直。可是一旦结婚生了孩子,过了三十多岁,就开始变得腰粗体胖,有的走起路来甚至都十分吃力。安娜的母亲现如今就是典型的老太太身材了,她穿着一条肥大的花裙子,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的,弄得水桶中的水有时就洒了出来。
边成时而培植秧苗,时而浇水,口中同老太太聊着天。
“你闺女的中国话说得不错。”边成当着母亲的面夸赞女儿。
“她在师范学院的东方系学习了四年。毕业后想到莫斯科那边找工作,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巴沙,就作了巴沙的翻译。再后来,马克西姆来乌苏里替他哥哥管理园区,他们相爱了,结婚了。现在小伊拉都七岁了。”边成从老太太的口中听出了满足和幸福,他知道,“巴沙”是申喜跃的俄文名,“马克西姆”是申喜来的俄文名,伊拉是安娜和申喜来的女儿。
“您去过中国吗?”边成问老太太。
“前几年去过一次。那时我的牙坏了,听人说,在中国镶牙很便宜,技术还比我们这边好。你看,”老太太一边说,一边张嘴指着自己的假牙,“这三颗牙就是在绥芬河镶的。”
“去中国没带点服装鞋帽回来吗?”边成问。
“我们去中国没有不买货的,”老太太说,“那边的货是很便宜,不过质量就不好说了。我买了两双鞋,是为了干活在园里穿的,没过完一个夏天,两双鞋都被我穿坏了。中国人太能糊弄人了。”
“为什么不自己做鞋呢?自己做鞋既节省,鞋又结实。”
“自己做鞋?我们又没有设备,没有机器,怎么做鞋?”老太太有些不解。
“不用什么机器设备,”边成说,“我小的时候穿的都是妈妈手工为我做的鞋。每年春天,妈妈都会在一块木板上刷上浆糊,将从家里人穿烂的衣服上扯下来的旧布一块块地粘到木板上。粘满一层,刷上浆糊,再粘一层。这样粘上五、六层,晒干了,就成了袼褙。那时,我们村每家菜园中都要种上几株麻。等麻成熟了,将麻茎上的皮扒下来,晒干了,就能搓成麻绳。妈妈将四、五层袼褙摞在一起,用浆糊粘牢实了,晒干,依脚的形状用刀切好,再用麻绳一针一针地纳,就做成了鞋底。鞋面是用单层袼褙加上新布做成的。如果是给男人做鞋,鞋面通常都是黑色的;如果是给小姑娘做鞋,比方说现在伊拉穿的鞋,就可以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按每个人脚的形状,可以先用硬纸剪成鞋样,然后再按鞋样裁剪袼褙。这些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用粗线绳将鞋面和鞋底缝在一起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