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章 金哲之死 (3 / 6)
“这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苟孝贤是国内八十年代典型的暴发户,靠做胶合板起家。自从到**来做木材生意,公司的生意还算顺风顺水。不过,苟孝贤不懂管理,不能凝聚人心,导致公司在管理上曾经出过大乱子。
“公司有个翻译名叫王军,现在签证到期,回国办签证去了。他的俄语水平远超公司其他翻译。他熟知**的法律,而且同当地的职能部门特别熟。也就是说,其他翻译不懂的话他懂,其他翻译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一般的中国司机都是将国内的**拿到**公证一下,然后就开车上路了。可是人家王军通过在**驾校的学习拿到了****,有关汽车零件及其工作原理的那些个单词他都会。苟老大认为,自己公司的翻译工资最高不能超过3000,水平一般的只给1500-2000;而王军认为,翻译的工资应该按创造的效益提成,上不封顶。
“五年前,王军开始排挤胡玉铨和公司的元老级翻译。那时有个叫邸黛兰的女翻译,在公司干了许多年了。王军通过多种手段,最终将邸黛兰给逼走了。随后,他又开始排挤胡玉铨。他在苟孝贤面前说胡玉铨做假账,贪污公款。刚开始的时候苟老大不信,可是据说有一次王军弄到了证据,苟老大终于痛下杀手,将自己的妹夫送回国了。
“费尽心思的王军终于坐上了胡玉铨的位置。苟老大原本指望王军能将公司管理得风生水起,可是没想到,公司的工作被他弄得一蹋糊涂。有一次,王军同另外一个姓贾的翻译出差,途中翻车了,姓贾的当场摔死了,公司赔了人家里二十多万;王军的胳臂摔坏了,至今还不能吃劲。
“苟老大一见王军不懂管理,只得又将胡玉铨给请了回来。胡玉铨现在就想多培养几个优秀的翻译,大家一起努力,最终取代这个王军。但是苟老大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能诚心待人,所以很难找到为他卖命工作的人。
“于军,我看你人不错。我希望咱们能够团结起来,和谐共存,最终将王军挤出去,同老胡一起把这里的事业做起来。”
听完唐业伟这番话,于军的心里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同事对自己的信任,忧的是公司的人际关系如此复杂。他只得表示愿意服从老胡的领导,并同大家和睦相处。
唐业伟讲的那番话于军也曾质疑过,因为以前的事他毕竟没有见到,如果盲目地全盘相信,毕竟不妥。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却令于军对苟老大的为人感到不是很赞成。
那是唐业伟说完这番话后的第四天。这天是星期天。苟老大安排于军同自己到海参崴去买辆轿车,同行的还有两位**司机,一个叫谢尔盖,一个叫尤拉。他们俩都是为苟老大工作的,叫上他们是要他们帮忙看车的质量,因为苟老大本人对汽车不是十分在行。
那天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谢尔盖开车,拉着于军和尤拉从公路去海参崴;苟老大从外地乘火车到海参崴,他要于军他们到海参崴火车站同自己碰头。
于军他们三个准时来到了海参崴火车站,这是他第一次来这里。于军来过几次海参崴,一直感觉没有什么值得游览的好地方。不过,火车站的建筑倒是引起了于军的兴致。大楼有些欧洲建筑的风格,尤其是它的三联拱门,显得精美古朴,充满贵族气息。于军细细观赏,心下暗暗赞叹。
苟老大乘坐的火车准时进站了。原来他不是一个人来的,同行的还有他的二房妻子。这个女人身量不高,比较丰满,皮肤保养得与年纪有些不大相称。也就是说,年龄过去了,皮肤维护得还十分地柔嫩。
几个人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将买车的事搞定了。中午他们到一家中餐馆吃饭。他们开始的时候要了六个菜,先付钱,后上菜。可是付完钱后,服务员说有道菜缺料做不了,于是结账的时候就返给于军200卢布。回到伊曼后,苟老大要于军报账。于军从国内上来时,买保险花了200卢布,一直没有报账。他想用这次吃饭找回的200卢布抵销,于是报账的时候就按六道菜的价格报了。杨会计对于军说,老板说吃饭的时候找回200卢布,你报得不对。于军向他说明了保险的事,杨会计才没说什么。
这虽然是件小事,不过于军觉得苟老板细心有余,大气不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