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金哲之死 (1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章 金哲之死 (1 / 6)
        于军一到绥芬河就给刘华强打了电话。刘华强说,他昨天就接到国外的消息了,今天已经离开了桦甸,明天就能到绥芬河。他要于军在绥芬河等他一宿,明天二人见面。

        第二天中午,刘华强同于军在绥芬河碰面了。于军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向刘华强详细地说了一遍。

        “这也可能是徐飞事先同费德尔、伊凡·尼古拉耶维奇一起预谋好的。”刘华强说。

        于军觉得刘华强说得也不无道理。他问刘华强打算怎么办,刘华强说,眼下只得先上去看看再说,实在不行就将人马撤回来。

        “您没同徐经理联系吗?”于军问。

        “联系了,没联系上。”刘华强说。

        二人简单地吃了顿饭,刘华强将于军的工资给算清了,然后二人分手。

        于军一边在绥芬河休整,一边找新的工作。中介为他介绍了一份木材的工作,工作地点是伊曼。这家公司的负责人都在国外,同于军接洽的只是一个在国内负责接货的小办事员,名叫杨帆。杨帆听于军说他的签证还有九个月的有效期,很是高兴,因为国外正等着上人。他同于军谈好了工资待遇,告诉他明天出国,到格城后有人接。

        于军早早起床,用过了早饭,九点钟就已来到了客运站。杨帆已经为他买好了票,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来自辽宁鞍山的王翻译。王翻译年龄在四十上下,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杨帆为二人作了介绍。得知有伴同行,二人都很高兴。

        过关还算顺利。出了俄方海关,国外的办事员小崔已经在边境上等待他们了。三人简单寒暄了一番,然后上车向伊曼驶去。

        伊曼位于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明朝时曾在此置亦麻河卫,清朝时为吉林三姓副都统辖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被沙俄割占。1972年,苏联政府将伊曼更名为达利涅列琴斯克,俄文写作Дальнереченск。

        来到伊曼公司驻地后,小崔将公司的同事向王翻译和于军作了简单的介绍。这里的负责人叫胡玉铨,是大老板的妹夫。此外,这里还有一位翻译,名叫唐业伟,已经在此工作三年多了。另有一位杨会计,是浙江嘉善人。原来大老板曾经在上海开过木材加工厂,杨会计那时就在上海的工厂里打工。后来老板来到**,就将杨会计也带了过来。

        晚饭过后不久,大老板苟孝贤到了。来时在路上于军就听小崔说了,大老板是柴河人,一只手,以前做胶合板生意发的家。听闻他脾气不大好,待人却是挚诚。

        胡玉铨为于军、王翻译和苟孝贤作了介绍。苟孝贤伸出唯一的一只手同二人握了握,然后掏出两根烟递了过来。于军不吸烟,婉言谢绝了;王翻译接过烟,掏出火机,先为老板点着,然后再给自己的点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