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章 与自由告别 (1 / 6)
余辉在虔婆的引领下来到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装饰得异常华贵。靠窗边摆着雕花的家具,墙上是绣着人物的挂毯,上面则是带有彩绘的天花板。天花板和挂毯上的人物千姿百态:有持花的,有握矛的,而且似乎都在挣扎着要从上面走出来。在两个窗口之间,有一幅光彩夺目的女人画像,不过在余辉看来,这幅画像仅仅是一扇门的门框。余辉一动也不能动,宛如被一种超人的力量给固定在了床上。
余辉感觉自己各种官能都已经丧失了,只有视觉依然存在。他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那些人物,欣赏着那些持花者的淡淡微笑和那些握矛者怪模怪样的怒容。他是不是曾经见过这些人物呢?或者他是第一次看见他们?这一点他很难确定,因为他的脑子不是十分清醒。
蓦地,画像里的女人仿佛脱离了画框,脚踏凌波般向他走了过来。这女人是一个天生的尤物:她身穿一件白色的毛织长袍,就同画上的天使们穿的一样;一头金发散落在肩膀上;眼珠乌黑发亮,有长长的像天鹅绒般的睫毛;透过粉红色的皮肤,仿佛看得见里面的血液在徐徐流动。这女人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她有丰腴的肩,嫩藕般的臂。
余辉猛力挣扎,想从床上爬起来,跪倒在女人的脚下。可惜他全身被牢牢地固定在床上,就仿佛尸体被固定在坟墓里一样。这样挣扎未成,就迫使他不得不瞧一瞧他躺着的床。他觉得那是一张精美绝伦的床,有弗朗索瓦一世时代的雕刻,挂着白锦缎嵌金线的床幔。
余辉看见那个女人以后,再也不去注意墙上和天花板上的人物了。画像里的女人占据了他的全部心思,他尽力去探索她在画框里是否留下了什么空白。可是一阵迷雾在他的眼睛和画框之间浮动,挡住了他的视线;于是他把眼睛收回来,盯住那个神秘的人物,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神妙的美人身上。
余辉使尽全身之力,想看清楚那个女人是否就是画像上的那个女人,可是他的企图根本不能实现。他只觉得一阵冷风吹拂着他的脸,粗野而难听的说话声刺激着他的耳朵;他睁开眼睛,想看一看是不是挂毯上的人物同天花板上的人物吵起嘴来了,他希望那幅画像依然在那里,他就转过头来向四周张望。可是挂毯没有了,天花板不见了,那幅画像也完全消失了。在他面前,依然是每日里熟悉的街道,对面矗立着早已倾斜、却永远也不准备倒下去的苏尤姆别卡斜塔。
苏尤姆别卡斜塔被世人称为**的比萨斜塔。历史上曾经多次对这座塔进行过加固,但是此塔至今依然倾斜。相传,当年暴力的伊凡雷帝血战攻下喀山之后,被喀山王国末代王后苏尤姆别卡的美貌所折服。他强迫王后作自己的妃子。迫于无奈的王后答应了伊凡雷帝,但她提出个要求,即对方必须在七日之内为她建一座高塔。
伊凡雷帝命工匠们不分昼夜地施工,终于建成了一座高塔。可是,坚贞的王后并没有履行她的“承诺”。她登上塔顶,一跃而下。此后,此塔就以王后的名字命名。
余辉来喀山已经三年多了。他喜欢这里,因为这里东正教堂与清真寺共存,这里鞑靼人与**人和睦相处。11世纪初,当时的伏尔加保加尔公国为抵御外敌入侵,修建了一座木制的关隘,即为今天的喀山雏形。13世纪初,蒙古人征服了伏尔加保加尔公国,在此建立政权。1242年,一个西至多瑙河、东至额尔齐斯河的幅员辽阔的蒙古国家——金帐汗国宣告成立,土耳其人、鞑靼人、西班牙人和**人,都沦入蒙古人的统治之下。由于地处连接东西方各大商贸路线的交汇处,喀山逐渐成为金帐汗国重要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东西方文明在此相遇,接下来就是相互渗透、融合。几个世纪过去了,东正教、***教同其他宗教得到了和谐共处,最有代表性的见证就是代表***教的库尔沙里夫清真寺和代表东正教的圣母领报大教堂毗邻而立,遥相呼应。不仅如此,在这里,120万市民、101个民族共享一片蓝天,他们同饮一池水,同筑一座城,最终酿就了独特的喀山风情。
吵醒余辉的是一位经常光顾他生意的老客户。这位中年汉子抱怨余辉用的胶不结实,他的鞋刚沾上不到三天就又开胶了。余辉笑着劝他不要吵,说我再用好胶给你粘一次,不收钱。来人听说不收钱,这才安静下来,坐在余辉身旁,等着看他究竟用什么样的好胶。
余辉从自己的“百宝囊”中取出一管胶,上面的文字不知是哪国的,中年汉子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只见余辉用锉将鞋的开口处锉了锉,然后用干净抹布擦了擦,这才将胶涂到上面。余辉将鞋的开口处合拢好,轻轻地把鞋放在地上,对中年汉子说:“你数上十个数,就可以穿鞋走人了。”
中年汉子还真听话,他屈指从“十”数到了“一”,然后问余辉:“可以了吗?”
余辉点了点头。中年汉子换上这只粘好的鞋,说了声“谢谢”,转身走了。余辉告诉他,近期如果鞋再开胶,还可以来这里找他。中年汉子大步未停,只是回头挥了挥手,最终消失在了人群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