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圣人之邦 (1 / 1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5章 圣人之邦 (1 / 12)
        这里是东方圣城,这里被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这里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这就是孔子的诞生地,如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边成和卓娅来到曲阜的时候,树上的黄叶已经快要落光了。

        这三个月,边成和丑文会在托木斯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业绩。不过,许伯祥和丑文会谁也不想放弃这块阵地。现在两个人的签证到期了,只得回国休整几天,然后再战。边成也正好趁此机会,带着心上人来中国转转。

        曲阜的“三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指的是孔庙、孔府和孔林。孔庙实名“至圣庙”,当然是祭祀孔子的祠庙,这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孔府和孔林对于一些没有到过山东的国人,甚至像卓娅这样的外国游客来说,恐怕就有些不甚了了了。

        孔府实名“圣府”。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所居之堂屋“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仅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车服、礼器。这是最初的孔庙。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随着孔子地位及其子孙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日益扩展。曹魏时期,孔氏于庙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设教讲学。到宋仁宗宝元年间,孔氏开始扩建孔府。

        早在西汉永光元年,汉元帝刘奭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关内侯”的爵位,号“褒成君”,并下诏赐食邑八百户以祭祀孔子,子孙世袭。在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孔子嫡系后裔的封号屡经变化。到北宋至和二年,朝廷赐予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孙孔宗愿世袭封号,是为“衍圣公”。此后,历朝被封为“衍圣公”的孔氏后代一直在孔府居住,府第也在逐渐地扩张。至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金朝时期,孔子后裔住宅在庙东已有“客馆”、“客位”、“斋堂”、“宅厅”、“恩庆堂”、“双桂堂”等建筑。

        历代统治者对孔家如此优渥,无非是要将百姓的心凝聚在一起,便于社会的安定和自己政权的统治。所以即便是异族侵入中原,他们也要善待孔子后裔。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康王赵构带着孔子第48代嫡长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南逃。后来金兵进军曲阜,想要摧毁孔子墓,被完颜宗翰阻止了。他要曲阜知县登杏坛望殿火奠拜,并让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儿子孔璠袭封“衍圣公”。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不仅首先在大都北京修建了孔子庙,奠定了北京孔庙的规格,而且还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由圣而王,为历代帝王封赠孔子的最高谥号。元朝还将曲阜近支的孔之全封为“衍圣公”。就这样,宋、金、元三个政权都抢着标榜自己尊崇儒学,各封了一个“衍圣公”。

        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弘治年间,孔庙遭火灾。弘治十六年,明孝宗敕旨大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由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李东阳监工,孔府遂又改建。孔府在明正德以前不在曲阜城内,在县城以外,距城十里。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府孔庙,明世宗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经十年时间建成曲阜新城,城墙高耸,外有很深的护城河。自此,孔府、孔庙居于曲阜城中,奠定了现在孔府的规模。

        清道光二十三年,因建筑年久失修,孔府多有倒塌,清政府又作了一次“因旧为新,不废基制,不浮于费”的小型修建。光绪九年,孔府大火,烧毁了孔府内宅七座楼房之后,清政府于光绪十一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耗银八万余两,这是孔府在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复工程。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衍圣公府建筑也逐渐残破。康熙年间所建的“兰堂”、“九如堂”、“御碑楼”等先后倒塌无存。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民国期间,孔子嫡裔仍受前代荣典。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殊待遇。民国二十五年孔德成结婚时,孔府又得到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整修。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实名“至圣林”。直到如今,生活在曲阜的孔子后裔如果去世了,依然不用火化,可以葬在孔林之内。

        边成和卓娅是来到曲阜后现拼的散团。来此之前,边成已经在网上预定了一家公寓式酒店,他准备今天旅行之后亲手为卓娅做上几道精致的拿手好菜,因为今天是她26岁的生日。

        边成等一行人下车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城墙虽然只有十几米高,上面却书写着“万仞宫墙”四个字。要知道在古代一仞约等于八尺,这“万仞”就是两万多米高。只听导游解释说:

        “这四个字是明代学者胡缵宗所书,是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当年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来到曲阜,为了显示对孔子的敬仰,他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的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