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章 管子日记 第一篇 (8 / 12)
最后要提到的在济马结识的**人,就是一位至今我也不知道姓名的恩人了。所以,这里我用“结识”二字显得不是很准确。这话还要从出国前说起。
我们在哈尔滨筹备出国时正值夏季。当时大家商量都需要带一些什么东西,有人就提到要带好冬季的鞋帽。吕惠民说:“不需要带那么多,太重了不方便,到时公司统一买军勾。人家林明他们都没拿这话当话,都备好了棉鞋。只有我自己实在,真的就没有准备越冬鞋。可是,我们出国以后,连工资也只给发了一个月的,之后公司的资金就紧张了,怎么还会给我们买军勾呢?
当时我的兜里连一个卢布也没有。眼看脚下的鞋就抵挡不住风寒了。可是正在这时,一天早晨,一位**朋友将一双унты送到了车间。这是**生产的一种越冬靴。最下面是一层胶底,胶底上面又是一层毡底,靴筒的里外都是狗毛,穿着特别暖和,唯一的缺点就是走起路来太吃力,因为靴子太重了。我问他这双靴子值多少卢布,他要500卢布。
我遗憾地摇了摇头,告诉他我兜里没钱。他表示,我可以暂时先穿着靴子越冬,等到有钱的时候再付给他钱。我想,既然是我欠他的钱,他到时总会来工厂向我讨要的,所以也就没有问他的居住地址,直接将靴子收下了。
出国前,吕惠民承诺,在国外工作的员工每人每月可以得到500卢布的生活补贴。可是出国以后,这500卢布的补贴从来没有被落实过。大概是到了11月份吧,当时公司有点余钱,兰德森作主给发了这一个月的补贴。当时吕惠民不在国外。这500卢布我没敢花,等着那位**朋友来要靴子钱。可是,一直等到我离开那里,他也没有来。我又找不到他,就这样,最后我穿着这双沉重的靴子回到了国内。
回国时,我们是从伊尔库茨克上的火车,这次车是由莫斯科开往北京的国际列车,当班的是北京的列车员。他见到我的一双毛茸茸的靴子放在地板上,竟误以为是我从国外带回来的一条狗,简直弄得人哭笑不得。
记得有一次,车间需要一桶柴油。可是我们没有车,车间又等着急用。无奈,我只得提着桶去附近的加油站打油。当时已经是冬天了,我脚上穿的就是那双狗毛靴。那时靴子上脚时间不长,我还没有适应,加油站距离工厂能有1000米左右,累得我都快要走不动了。我想起了看过的,人家说古人练轻功开始时都是将沙袋绑在腿上,待过一段时间后,去掉沙袋,练功者就能变得身轻如燕了。我想,我这大概就相当于练轻功了吧。
后来时间久了,脚下也就不觉得沉了。这双靴子的最大优点就是耐寒。西伯利亚的冬季,白天有时零下三十多度,穿着这双靴子却一点也不冷。回国后,这双靴子被哥哥相中了。他当时骑摩托收鹅毛,国产的棉鞋一般没有那么耐寒的,穿着这双狗毛靴正合适。至今,这双靴子大概还放在他家仓库的某个角落。
我这一生经历过许多令人费解的事情。这只是其中一件。我想,在那个冬季,大概是上帝派遣那位**朋友送我这双狗毛靴的吧!无论事实是否如此,我在这里还是要郑重地感谢这位**朋友!
说完善良的**朋友,该说说奸猾的**商人了。我这段要说的就是瓦洛佳和廖沙。几乎一直到快要回国的时候,我才悟到瓦洛佳和廖沙的最终目的。他们与我们合作,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我们的四台带锯。因为他们无法买到这种带锯,所以就设了个局,让我们自己把锯运来,给他安好。然后故意不按合同约定的数量提供足额的原木保障生产,而我们中方还必须按照合同约定每月支付他们足额的厂房费、水电费等相关费用。一面是原料不足,出不了那么多的板材,也就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另一面还要交给他们足额的厂房租金,我们公司怎么可能不倒闭呢?
不是我对**人抱有偏见。如果翻看**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它的强大没有一次是因为人民的勤劳创造,而每次都是依靠扩张掠夺。有了核武器以后,跑马圈地这条路走不通了,于是,他们开始走下坡路了。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经济,以期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各国之间通商合作。可是,合作是要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人的不讲信用是令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人不屑与他们合作的。当然,中国人也知道他们不讲信用。不过,为了生存,中国商人忍气求财,在夹缝中寻找着生财的机会。有像吕惠民这样缺乏经验的商人,一不小心,就被**人给骗了。
我离开济马之后,不知道瓦洛佳的生意做得如何。不过我想,他和廖沙的如意算盘恐怕未必会实现。他们以为,只要留下中国的带锯就能加工木材了。可是他们不知道,锉锯的技术性十分强。据我们公司的锉锯手小宁说,他学到这一手技术用了三年的时间。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教导,只凭自己摸索,这一门技术很难会被一个新人所掌握。到最后,瓦洛佳如果不将那几台带锯卖掉,留下的恐怕也只是一堆废铁而已。
下面我该浓墨重彩地说说兰德森的故事了。那一年兰德森47岁,他长得中等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兰德森智商很高,他的女儿凭借父亲遗传给她的优秀基因考上了北京大学。不过,兰德森有个致命的缺点——傲慢。我说他傲慢绝不是缘于我的偏见,而是铁的事实。
记得我俩第一次在公司接触时,正值我刚刚在图片社做完了公司员工的名片。名片的内容是我翻译的,因为我们到**去要做中、俄两种文字的名片。兰德森看完名片后,马上指出某个人名翻译得不对,还说应该如何如何翻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