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章 管子日记 第一篇 (6 / 12)
语言不通。出门不认识字,见人说不上话。虽然公司有翻译,可是毕竟嘴长在人家身上,这同在国内完全是两个样子。
总之,池艳华就这样走了。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来**的想法了。他走后,我同他一直没有联系过,在石岩镇我最终也没能找到他。
再讲讲马士刚吧。记得我同他在**重逢时,我说我唯一的担心就是木材不能足量供应。可是马士刚不信,他说**的白桦遍地都是。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对的,他的自信是错的。经过几天短暂的相处,他就同吕惠民回国了。等我回国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下面该说说林明了。这个人在公司虽然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可是却值得我多写几笔。怎么说呢?他大概算是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遗老,就像清朝刚刚灭亡时的遗民一样。在体制内享受过优厚的待遇,等体制不优待他了,他变得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没有本事适应这个社会。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来到我们公司的,估计是通过吕惠民妹妹的介绍。在闲谈中,我曾经听他抱怨过公司为他定工资的过程。当时他说:“二哥说就这手还不得给开2000,结果给定了个800。”
林明的职责是主管生活的副经理。公司到**扎营以后,老板始终没提雇厨师的事。这事老板不提,别人也就没法提。反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谁挨累谁不爽。为了表现,为了博得老板的青睐,公司人马一到济马,林明就揽起了做饭的活。没想到,这活一到手之后,就没人同他抢。老板又不雇厨师,所以他就一直在做饭。
林明不满意做饭这份活,尽管他做的饭很好吃,大家也都很爱吃他做的饭。不过,他不能撂挑子不干。第一,他得给吕惠民的妹妹留面子,不能拆老板的台;第二,如果公司真不用他,他还真无法保证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既不能离开公司,又不满意手头这份工作,于是林明渐渐地就变成了祥林嫂式的人物。第二批工人入俄后,我就同林明住在一个房间了。他时而同我抱怨,不过我们的交情并不深,所以他同我抱怨的频率并不高。后来,吕惠民的准女婿张煜来了,我们三个人住在一个房间。张煜年纪比我小点,看起来平日里同林明关系比较亲近。从此时起,林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每天黎明前,我正在似睡非醒之际,就开始迷迷糊糊地听到他开始同张煜抱怨。张煜听他说这些不可能不心烦,可是碍于情面,加上林明在他面前还是长辈,他平时称他为“林叔”,所以也就只能含糊应和,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林明也并不要求张煜表什么态度,他只是想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似乎只有这样,心里才觉得痛快。
林明的婚姻很不幸福,在家时经常同妻子吵架。乌赫土依村里有个面包房,那里的正、副经理都是三十来岁的成熟美女。林明时常在我面前夸赞这两个女人漂亮。我问他想要哪个,他说哪个都可以。
林明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人。我这么评价他并不是因为对他有什么成见,而是通过一件件事例得出的结论。
他同体制内的许多人一样,善于阿谀奉承。李德顺的俄语水平很高,不过,英语似乎知道得并不太多。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懂英语,就问了一句:“李总英语也会点儿?”还没等李德顺搭言,林明抢先说道:“那可不是会点儿,那——那是英语大翻——”李德顺没说话,只是面带微笑。看来不论他会多少英语,被人捧着的感觉还是很舒服的。
有功先往自己身上揽。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进城去买吃的。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中国人,是我先同他搭的话。透过言谈得知,他也是在济马做木材加工的。不过,他的基地在另外一个村子,距离我们也不是很远。后来,我们公司同他们公司(远达公司)时而有些业务上的合作。有一次,我们公司开会,林明说由于他主动结识了远达公司的代表,我们公司才得以有机会同人家合作。而对于我的贡献,他始终一字未提。
喜欢进谗言。林明自己做饭觉得有些大头,他就希望在他做饭时老白、小宁、池艳华等能够伸手帮一把。老白他们大概是也有自己的考量,可能是出国前公司也没对他们说还有做饭这一份活吧,所以他们基本上也就不伸手。这让林明心生记恨。据我的观察,林明应该是向吕惠民告了老白的黑状,不然吕惠民不会说即使老白技术再好我也不用他这样的话。
将近新年的时候,眼看公司前途无望,我同李德顺和林明一起回了国。
说完主管生活的副经理,下面该说主管生产的副经理了,这个人就是老邢。我们第一次谈话时,谈话的中心内容就是他的姓。他说很多人将他的姓写成了“刑”字,也就是等于给他判刑了。后来我们记住了:邢经理的“邢”是《红楼梦》中邢夫人的“邢”,可是有一次我还是写成了判刑的“刑”,莫非我真的希望他被判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