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章 管子日记 第一篇 (2 / 12)
总算这几天没有白白地在会展中心门前“站大岗”。16日我准时来到了公司。考核也没有那么正规,李德顺只是让我借助于词典翻译了一份传真,然后他这关就算过了。没过几天,经过总经理的简单面试,我被公司录取了。
接下来公司为我们员工制作名片,这也是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张名片。那时拥有名片还算是身份的象征,我心里还有点小激动。
名片的口气不小,冠名是“哈尔滨福龙祥经贸有限责任公司驻**伊尔库茨克分公司”、“哈尔滨福龙祥经贸有限责任公司驻**新西伯利亚分公司”。我想:“一个公司能在国外同时拥有两家分公司,实力真是不容小觑呀!”此时,我似乎看到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眼下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同俄方就带锯入境一事进行信函沟通。那时互联网刚刚普及不久,我们公司还没有会发电子邮件的,所以同国外沟通主要还是通过传真。我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国外发来的传真译成汉语,将国内准备发往国外的传真译成俄语。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公司成员一天天地增多,我对公司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是一家家族性企业。公司老板吕惠民以前是哈尔滨烟厂的一名司机,早年从事粮食贸易——将东北的粮食发往广州——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后来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粮食生意不好做了,他就放弃了粮食贸易的生意,在哈尔滨开了一家大酒店,命名为“福龙祥大酒店”。由于不擅管理,酒店被他干得一塌糊涂,前些年赚的钱也快被他给赔光了。
无奈之下,吕惠民将酒店关了门,转行做起煤炭生意。可是干煤炭这一行的太多了,吕惠民凭此也只能糊口而已,想要恢复昔日的风光场面就太难了。后来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李德顺。李德顺向他介绍了**的情况,希望他能到**投资。
李德顺是军人出身,早年做过对俄边境贸易。近几年他在哈尔滨工大集团做一个项目的主任,后来由于内部矛盾,他离开了工大集团。他建议吕惠民先到**考察一下,看看那里的木材材质,顺便了解一下风土人情,然后再决定是否出手。
吕惠民也是这个想法,二人一拍即合。**好后,二人经过满洲里出境。
那时赴**的签证还不像现在贴在护照上面,而是单独的一联纸。通关后,吕惠民以为这个东西没用了,于是顺手将签证扔了。李德顺也不知道这件事。
李德顺带着吕惠民在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分别考察了那里的白桦分布情况。吕惠民一看**的白桦径大、挺拔,而且漫山遍野,一望无际,顿时坚定了到**投资的信念。李德顺建议他在满洲里设一个办事处,派人在那儿接收原木。可是吕惠民不同意,他认为接原木不如发板材利大,所以,他决定在**建板材加工厂。
二人同两地的俄方经理议定,回国后马上着手购进带锯,寻找专业的木材加工工人,九月以前人员与设备一齐过境。
该谈的都谈完了,二人准备回国。一查证件,吕惠民说我的围子(签证的俄语发音)已经扔了。李德顺哭笑不得,碍于情面,总不能当面指责他。无奈之下,李德顺只得带着他到移民局,花钱重新补办临时签证。我想,后来**政府将独立的签证改为贴到护照上,可能就是为了防止像吕惠民这种无知的暴发户再将签证给扔了。
回国后,吕惠民去了广州。他找到了当年做粮食贸易时结识的客户。客户将吕惠民介绍给了做家具的老板。吕惠民现在投资缺的是资金,他希望家具厂能给他一笔预付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