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来自桦甸的劳务团 (3 / 6)
车里除了张家老两口儿,还有一对小两口儿。男的叫海军,女的叫海萍。海军是刘华强姨妈的孙子,也就是刘华强的表侄,今年刚刚二十四岁,是这个团中最年轻的男性成员。海军是成手泥瓦将,建筑工地是他的本职岗位。海军没念过几年书,差几天初中毕业就不想去学校了,连初中**都没到手。
海军家的条件不错,并不缺钱。他选择出国主要是想见见世面。他听说他们干活的地方距离海参崴不远。海军在建筑工地务工时曾听工友提起过,说海参崴是临近中国最大的中心城市,那里有无数的金发美女且不说,还有豪华的赌场,有不少中国大款和贪官曾经在那里一掷千金。他还听说,在海参崴吃海鲜很便宜。当刘华强决定要到**种菜时,海军那颗年轻冲动的心顿时跳动加速了。刘华强担心他三分钟热血不能坚持到底,于是他也像王金锋一样,同刘华强签订了正式的合同。海萍开始不同意海军出国,后来闺蜜劝她同海军一起去。海萍考虑硬留丈夫在家恐怕很困难,放他自己出去又不放心,于是决定同海军一起出国。
海军对面坐着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他留着平头,也是一幅短髭,上身穿一件黑色夹克衫,双手交叉着放在自己的双腿之间。他操着一口大连口音,只要车中哪个人的言谈他听着不顺耳,他就会插上一句:“你彪啊?”此人是海军的三舅,刘华强称他为三哥。
三哥本名叫方辉,从小喜欢绘画,在故乡的十里八村是最著名的画师。他少年时的理想是考艺术学校。可是由于家里生活困难,没有钱供他上学。方辉十七岁时就到吉林的小作坊作学徒,学习画玻璃画。方辉喜欢画中国山水,可是他的师父不教他这些,而是主攻宗教题材,因为作坊老板早年曾在**留学,回国后同那边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客户要的都是以东正教文化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方辉虽然不喜欢这些洋玩艺,但是禁不住熏陶,天长日久,他渐渐地对**的文化艺术有了些许的了解。后来由于**经济不景气,作坊老板生意做得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导致关门闭户。
离开玻璃画作坊后,方辉去了大连。他在街头支个摊,展示一些名星的头部铅笔素描,吸引了不少游客。有的游客喜欢某位明星,三十元、五十元一幅买走了现成的画作;有的姑娘对自己的长相颇为自信,便停下来,坐在凳子上作现场模特,方辉用上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头部素描就出炉了。这样一天下来,方辉也能赚上二、三百元。
今年春节回家,方辉听海军念叨起刘华强要去**种菜的事。方辉很早就有去**看看的想法,一是因为作玻璃画时对**有了一些了解,进而心向往之;二是因为看看异国风光可以增进创作,激发埋藏深处的灵感。他之所以长时间以来一直没去,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懂俄语,一个人去异国他乡心里有些没底。这次同刘华强一起去,团里有翻译,一旦有什么事发生,怎么说也有个照应。他同刘华强商量好了,办护照和签证的钱他自己出,每个月另外支付给刘华强五百元伙食费,劳务团的活不用他干,他活动自由,等秋天农活结束时他随团一起回国。
方辉这些年来一直单身。由于他多年从事艺术创作,在审美上他与普通人不大一样,这就导致他对女伴的选择有些苛刻;再加上他的生活条件一般,并没有太多的积蓄,所以条件差不多的适龄女性也不愿选择他。这次他选择到**来采风,也是想看看能否在异乡交点桃花运。
在玻璃画作坊工作时,方辉曾从厂长那里学了几句俄语。这次准备出国之前,他从书店买了一本简易的俄语学习手册,就是那种不用学习俄语字母,用汉字标注接近发音的那种小本子。方辉知道,这样学习俄语是一种笨方法,可是限于条件,想到学校学习正规的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自己年纪这么大了,也未必能学出个子午卯酉。方辉打算先这样记些常用的句型,等到**那边再找机会向于军学习学习。所以上车后他就坐在于军的旁边,时不时地向他请教。
于军今年二十六岁,于六年前高中毕业。他的学习成绩一般,好大学没戏,一般院校他又不想报。在家混了两年,一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他听说口岸城市绥芬河有不少私立的俄语培训学校,于是打算去绥芬河学二年俄语,然后到**找份工作。和家里一商量,父母表示支持他的选择。就这样,于军来到了绥芬河。
此时的绥芬河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绥芬河在解放前是隶属于东宁县的一个小村子,1975年被**批准为省辖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从那时起,绥芬河人依托固有的中东铁路和国家赋予的好政策,同**开启了互通有无的边境贸易。刚开放时,到绥芬河淘金的生意人赚了几年好钱,第一是因为市场刚刚打开,很多规则没有建立,市场空位多,赚钱的机会也就多;第二是因为中俄工业互补性很强,**重工业发达,而中国轻工业发达,中俄之间火爆的边境贸易被时任美国总统**形象地称之为“两个大国在交换破烂”。当国门刚打开时,有的**游客来到中国,连**的面值都搞不清,一些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商贩就势欺骗**游客,这样难免导致**游客逐渐失去了对中国人的信任。
随着市场秩序的逐步建立,各行各业的生意逐渐走向正轨。中国人跨境发旅行团,一些在**市场卖服装鞋帽的生意人都办一个月或两个月的旅游护照,因为这样比较方便。比方说今天到绥芬河,向旅行社递交护照,后天就可以随团出国了。接下来,有赴俄种地的,有去往国内发木材的,有去开金矿的……各种生意不一而足。那些年不仅去**的中国人赚得盆满钵盈,不少在绥芬河做对俄生意的也都发家致富了。在绥芬河有开建材商店的,有批发服装鞋帽的,有开饭店的,有开牙科诊所的,有开药店的,有开木材加工厂的……当时有一句话很流行:“在绥芬河挣不到钱去哪儿能挣到钱?”
时代能成全一批人,同样,时代也能毁掉一批人。绥芬河刚开放时,正赶上苏联刚刚解体,**国内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当时率先从事边贸生意的中国人赚到了第一桶金。随着**国内经济调整,国民生活逐渐恢复,中国商品涌入**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居民的消费层次也就逐渐提高了。新世纪之前,互联网还没有马上普及,商品价格信息不透明,这样就给许多人一个“拼缝”(也叫“对缝”)的机会。这些人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为买家和卖家牵线搭桥,有的从中赚取佣金,有的赚取高额差价。
可是互联网的发展有个拐点。不知从哪一天起,几乎所有的商品信息都变得公开透明了,最精明的商人也寻不到“缝”了。再有,经过二十年的观察和摸索,**商人已经知道绥芬河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来自中国的广州、义乌等南方城市,绥芬河只是一个中间市场。与其让绥芬河商人坐地挣加价钱,何不直接到南方城市拿货呢?这样一来,实力雄厚的**客商纷纷南下,直接到中国南方工厂签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