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长的烦恼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成长的烦恼 (3 / 4)
        麻花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心理的变化,她重新扑到父亲怀中撒娇,缠着父亲,让他讲在**看到了什么新鲜好玩的事。麻云青就一点一点地给她讲,那里的松塔比中国的小,那里的鱼比中国的多,那里的母鸡同中国的母鸡没什么两样。

        父亲回来没过几天,麻花从母亲口中间接得知,这次边成的父亲同自己的父亲在国外闹过不愉快。大概原因是二人开始收松籽时议定:不论谁以什么价格收购松籽,最后都平均核算成本。可是边大亮收购时价格压得偏低,付出的成本也就低,所以最后结算时他坚持分开核算成本。就这样,两个人最终闹得不欢而散,各自赌咒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合作做生意了。

        大人之间的事并没有影响到孩子的交往。随着边成和麻花一天天长大,二人交往的方式也渐渐改变。小时是过家家,摆积木,和泥玩,现在是一起做作业,一起背后议论老师,一起规划着未来的人生。

        上中学后,边成和麻花都选择了俄语班,所以两个人始终在一个班学习。他俩学习俄语比其他同班同学有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他们可以让娜佳奶奶校对他们的发音,并且还可以同她练习口语对话。上高中后,边成和麻花就开始住校了,每周末回家一次。回到家后,他们总是约定一起来娜佳家,用俄语同娜佳对话、讨论问题。当然,他们会的俄语还相当有限,免不了时而用中国话代替俄语来同娜佳交流。

        娜佳自从举家迁到白银那,周围连一个本族人都没有,她已记不清有多久没讲俄语了。现在同两个孩子用母语交流,心里真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

        有一次,三个人聊起了“十月革命”。边成想知道十月革命发生前沙皇俄国是个什么样子。娜佳从小在中国出生、长大,有关十月革命发生前沙皇俄国的历史她也是小时候从爷爷和父亲口中得知的。后来在哈尔滨俄侨学校读书时,从课本上她又详细地了解了一些自己祖国的历史。想着这些遥远的记忆,娜佳的胸中又浮起了自己的祖父当年随八国联军侵华时的画面。

        原来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巴雷宾从杨云阶家回到八国联军驻军地以后,于8月14日随联军攻进了北京。联军所到之处,不是杀人放火,就是奸淫抢掠。他们涌进曾经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面对着四十年前英法联军制造的一片废墟,这些洋鬼子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只要没人拦者,恨不得把能带走的都带走。巴雷宾以前在中国画作上见过太湖石,很是喜欢。于是,他选了两块水石、两块干石,辗转运回了国内。

        多年来,沙俄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进行扩张。与此同时,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扩张,两国矛盾可以说是由来已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是同盟国成员,沙俄是协约国成员。沙俄独撑东线战事,与德国鏊战了三年多的时间,虽然没有取得多少胜利,可是沙俄在人数上优于德国,战争动员能力也强于德国。沙皇政府先后把1500万青壮男儿赶到前线打仗,充当炮灰。战争导致大批土地荒芜,大量性畜被宰。工业凋敝,物价飞涨,工资下降,失业大增。尤其是到了1917年秋冬季,沙俄国内情况极为恶化。百姓士兵挨饿受冻,连打败仗,情绪低落,后方空虚,革命烈火一点即燃。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巴雷宾眼见罗曼诺夫王朝大势已去,于是连同一些贵族沿着中东铁路流亡到了哈尔滨。

        由于俄国人一向重视教育,所以这些难民流亡到哈尔滨后,开办了不少专门吸收俄侨子女的学校。巴雷宾在一所高校任美术教师。1922年,巴雷宾的儿子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巴雷宾与季莫科夫的女儿娜塔莉娅·亚历山德罗芙娜·季莫科夫成婚,婚后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叫娜杰日塔·彼得罗芙娜·巴雷宾。后来由于被日本人欺负,他们才举家迁到白银那。

        娜佳讲的这些历史知识边成和麻花多少也知道一些。在学校的课堂上,俄语老师和历史老师也讲过前苏联的强大和曾经的中苏关系,以及苏联解体后**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想着娜佳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了这么多年,两个孩子不禁心头一阵恻然。边成问:“奶奶,您回过故乡吗?”

        “没有,”娜佳摇了摇头,“当年我父亲到中国时年龄也不大,他也记不清故乡的具体位置,也不知道那里还有哪些亲人。父亲成年后爷爷倒是对他讲过这些,可是父亲以为自己永生也不可能再回去了,所以也就没有用心记这些事情。后来祖父死于意外,这些有关故乡的信息也就就此湮没了。”

        “您想回去吗?”麻花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