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人体是个坑
人体是个坑,埋多少医学僧都不足为奇。谢勰同窗有个毛病,或者说大多数医学僧都有这个毛病——热衷于在熟人身上比划,简直杀熟。海涛就喜欢在谢勰身上比划,顺带着品头论足:“按解剖位,剥皮,刮脂肪暴露皮下神经血管,嗯,你这儿太肥,脂肪不好刮。”谢勰受不了这种恶趣味,深夜都睡不踏实。
解剖以骨骼系统为基,谢勰是对着骷髅骨架学的,搁古代有种邪魔外道的感觉。一般骨架这种大型骨骼好识别,比如颅骨的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蝶骨、鼻骨和上下颌骨,而其他诸如筛骨(脑颅骨)、泪骨、颚骨、下鼻甲、舌骨和犁骨等大多为面颅骨,不大好记。偏生谢勰对此具象性记忆很牢,成人206块骨一节课算是弄明白了,小孩不提。后者颅骨里的额骨、躯干骨里的骶椎尾骨等,导致小孩骨骼数目不一致,加之个体差异。让谢勰费解的是,成人与小孩骨骼的差异,是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的内容。
认识骨骼系统,需识别骨骼的各种形态结构,上面各种特殊结构都被前人命名了。一块额骨就被分成额鳞、眶部和鼻部,需要记住的每块骨骼皆是如此。这是谢勰本科的功课,这部分内容连课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这门课程连学期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物种层面的丛林法则被人类改得面目全非,人类本身更是如此。故而,人类代代积累的骨骼个体差异即便不是物种之最,也是难以计数。医学需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甄别,哪种是畸变,需要干预;哪种是常态,可以接受。这不是本科必需,甚至后期教育也未必涉及,却实实在在是医生的基本功。
谢勰单就解剖一门,也就骨骼算是深研。在骨架上搭肌肉,在肌肉上连神经血管,足够抽象的地方,任由学生自个儿天马行空。了解鲁迅先生时意外知道日本医学有解剖绘图课,算是极好的学习手段,然而后期微生物学课程见识后,就不强人所难了。解剖教室四位解剖老师(遗体),尤其血管神经差异极大。有人瞅着找出来的一条大静脉发愣,自己组这儿细细一条线,别人组那儿明明一根管儿,最后两组都是对的;有人在怀疑人生,为啥别人组找得到,自己组就是翻不出来,最后证明自己组就是么得。
解剖的每个部位都有其固定的作用,每个部位组成细究下功能绝对有差异,如果做物理化学分析,尤其是对骨骼做力学分析,成果一目了然,然而很少本科生愿意在这上面究根问底。谢勰便非如此,一个能在生物分子上探讨能量面理论的人,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而且学校资源极多,单图书馆数据库便足以谢勰发挥,那段时间他病得很开心。但也看的出来,医学研究人体,人体就是个坑,挖不倒底,可以埋很多人。
医学主讲大多沉浸某一领域多年,技艺炉火纯青,也都顶有意思,因为那个时代的男性主讲较多。所讲内容皆是尽心尽责,兼又旁征博引。中间偶尔有个曾下海的主讲,据说目前不要工资,公益任教,惹得一众同学质疑不断。中年老男人是学院里唯一不专业的人,从他的授课与其他主讲差距就可得知,但他极幽默,喜欢和学生侃大山,当然男生的那种,女生不感兴趣。偏偏他也是极不在意课程学生课业的,日常成绩很宽松,临末了还指点学生划重点,分析往年题,颇懂应试套路,是少数不消学生费心搞情报的老师。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