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一章 (2 / 3)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注释标题罻罗者:张罗网捕鸟的人,暗指王秀之。罻(wèi):捕鸟的小网。

        诗题应该做这样的断句:“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南齐书·谢朓传》记载,谢朓曾在雅好文学的随王萧子隆手下任职,备受器重,两人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同僚王秀之嫉恨谢朓受宠,暗中向齐武帝上奏,极尽中伤诋毁之能事。于是齐武帝下诏,命谢朓返还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下都”即回京,“新林”是建康郊区的地名,“京邑”也是指建康,分言之是为了避免措辞重复,“西府”即荆州随王府。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既然是受谗免职,心中难免郁郁难平,有太多牢骚要发,于是从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江水中看到了自己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愁怨。其实谢朓的这点愁怨,既无关于国家大事,亦无关于天下兴亡,只是被仕途中再小不过的一点挫折所触发而已。倘若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或朋友,为这点事牢骚满腹,我们一般都会觉得厌烦。但就是这一点小小不言的牢骚,被谢朓写得浩然千古、雄浑壮阔,令人百读不厌,感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文学天才鬼斧神工的手段啊。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征途即将到达终点,心里却依然挂牵着出发的地方,无奈身不由己,看那“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银河在秋夜里泛着迷人的光彩,水滨一片苍茫。此时曙色渐开,隐约可以“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京城的宫阙已经露出隐约的轮廓。“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月光在宫阙上洒下金波,北斗悄然低垂在宫墙上方。“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驱车到了京城的城门下,不由得又思念起荆州的日子。但只有徒劳地思念了,毕竟“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飞驰的日光尚不能两地相接,何况京城与荆州两地悬隔。“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鸟儿可以在高空中自由飞翔,我却处处受限,不能去往想去的地方。“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但鸟儿也常常要担心鹰隼的爪牙,畏谗受妒的人也会转瞬凋萎如寒霜中的菊花。“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我这首诗,希望能使那些嫉贤妒能的人知道,我已经高飞远去,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翱翔。

        从这首诗里,我们完全看得到谢朓是个太不达观的人,因为受了谗害,于是摆出一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姿态,最后还不忘记向王秀之泄一下愤,虽然说的是“寥廓已高翔”,但显然还是耿耿于怀。偏偏这样的心态,写出了“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等波澜壮阔的名句,可见“文如其人”的说法有时候也做不得准。

        |3|

        “中天悬明月”,语出杜甫《后出塞》组诗之二,本书第八章已经有过讲解。“长河落日圆”,语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释标题萧关:在今天的甘肃固原,唐代是防御吐蕃的军镇。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唐代边疆设置都护府,长官称都护,这里指节度使崔希逸。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对吐蕃打了一场胜仗,玄宗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察访军情。此前一年,李林甫,唐代最著名的几个奸臣之一,荣升中书令,政治环境急转直下,王维因此情绪消极,甚至动了归隐的念头。这次出使,其实正是李林甫作祟,借故将这个不太听话的王维逐出权力核心。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是“单车之使”的简称,意即使者。属国,秦汉时代有“典属国”一职,掌管蛮夷部族的归顺事务,后来以典属国作为外交使者的代称。诗中的“属国”即典属国的省称。居延,古地名,在今天甘肃张掖、酒泉一带,是汉朝与匈奴接壤的地方。唐代诗人喜欢以汉喻唐,地名、官名等常用汉朝的概念。

        首联写自己奉使慰边,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开始写边塞所见的风情,而一切风情中最骇人心目的,就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旧说以为边疆烽火台夜间举火,白天烧烟,烧烟用狼粪,其烟直而聚,风吹而不斜。郭培岭《王维〈使至塞上〉考释》对“大漠孤烟直”有实地考察,发现这是气象学上的尘卷风现象。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讲自己抵达边关,却没能见到节度使崔希逸,侦察兵说节度使大人正在前线。这一联正是深谙官场之道的写法。燕然即燕然山,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败匈奴,曾在此山刻石记功。王维以燕然代指前线,既称道了崔希逸忙于国事,而展望辉煌、**的意味虽然引而不发,却呼之欲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要她先去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香菱后来向黛玉讲起心得,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座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