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章 (1 / 3)
第五十章
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零]乱碧。”玉田之词,余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玉老田荒。”
|1|
本章继续贬低南宋晚期的词坛名宿,用意仍然是针对清代词坛风尚。张炎(号玉田)一直是浙西词派所尊崇的偶像,吴文英(号梦窗)则在常州词派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在王国维生活的时代影响最大。
“映梦窗,零乱碧”,语出吴文英《秋思·荷塘为括苍名姝求赋其听雨小阁》:
堆枕香鬟侧。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动罗箑注释标题罗箑(shà):罗扇。清商,寸心低诉叙怨抑。映梦窗,零乱碧。待涨绿春深,落花香泛,料有断红流处,暗题相忆。
欢酌。檐花细滴。送故人、粉黛重饰。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怕一曲、《霓裳》未终,催去骖凤翼。叹谢客注释标题谢客:谢灵运小名客儿,故称谢客,这里是词人自比。、犹未识。漫瘦却东阳,灯前无梦到得。路隔重云雁北。注释标题瘦却东阳:据《梁书·沈约传》讲,沈约在信中称自己日渐憔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人以“沈腰”代指憔悴消瘦。沈约曾任东阳太守,故称东阳。
词题所谓荷塘,是吴文英的好友毛荷塘。某位“括苍名姝”拜托毛荷塘向吴文英请托,希望这位大词人能为自己的听雨小阁写一点什么。吴文英并不认得这位“括苍名姝”,更未到过“听雨小阁”,但这并不妨碍他隔空悬想地填成这首《秋思》,正如范仲淹曾经同样隔空悬想地写成《岳阳楼记》一般。
“堆枕香鬟侧。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起首便写括苍名姝在听雨小阁里侧卧听雨的样子:她的秀发带着柔香,披散在枕上,夜来的雨声与画屏上的秋景相得益彰。“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疾风掠过雨幕,仿佛打碎了珠串似的;歌板受了潮,她也低蹙着愁眉。“动罗箑清商,寸心低诉叙怨抑”,她轻摇罗扇,唱一支忧伤的歌,唱出心底的幽怨。“映梦窗,零乱碧”,窗棂上晃动着如梦如幻的光影,窗外摇曳着翠绿的枝枝叶叶。“待涨绿春深,落花香泛,料有断红流处,暗题相忆”,待到春深绿浓的时节,想那落花飞舞中,她也应效法唐代宫人红叶题诗的故事,将一片相思暗暗题写。
下阕转写离别,想象括苍名姝在听雨小阁里送别毛荷塘的情境:“欢酌。檐花细滴。送故人、粉黛重饰”,她为他设宴饯别,那时秋雨初停,屋檐上还在细细地滴落水珠,她认真地梳洗打扮,向离别时的他展现自己最美丽的样子。“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在她的锦瑟与歌声中,在他吟风弄月的诗词里,时光仓皇奔走。“怕一曲、《霓裳》未终,催去骖凤翼”,只怕告别的乐曲尚未奏完,他便要匆匆离去。“叹谢客、犹未识。漫瘦却东阳,灯前无梦到得。路隔重云雁北”,可惜我无缘与你相见,无缘见到听雨小阁的真容,纵使我在渴慕中形销骨立,却连梦中也无法远度千山,亲赴小阁与你一晤。
|2|
这首《秋思》当然算不得什么立意高远的君子之词,却在形式上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朦胧之美。看他的遣词造句,如“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再如“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偏将简单的意思以生涩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多以意象堆叠,造成了抽象画一般的刻意的错乱感。
所以《四库丛书总目提要》有一句很精当的评语:“词家之有吴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刘熙载《艺概》也说:“梦窗,义山也。”最能欣赏李商隐的人,往往也最能欣赏吴文英,而李商隐的诗歌长久以来受到冷落,直到清代才真正在主流社会里赢得了尊崇的地位,那也正是吴文英的词风靡天下的时代。
李商隐与吴文英的诗词,风格近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朦胧诗,读者往往爱之者大爱,恨之者深恨。站在传统诗歌的立场上,自然觉得朦胧诗离经叛道,处处皆不顺眼,而一旦接受了这种写法,很容易便会在那种光怪陆离的美感中沉迷到底。王国维以“映梦窗,零乱碧”所讥讽的风格,其实正是朦胧诗特有的魅力,诗人着力打造的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零乱感。
早在吴文英的时代,张炎就在《词源》里批评这种风格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在张炎看来,这是词的“质实”之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