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1 / 2)
        第二十四章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1|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以风之部最有抒情诗的色彩,其中隐秘幽微的情怀与寓托即所谓风人深致。王国维以《蒹葭》为《诗经》中最有诗意与深意的一篇,这倒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当他道出晏殊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蒹葭》相近,仅仅有情绪上的洒落与悲壮之别时,便已经悍然迈出了离经叛道的一步。

        在儒家传统里,《诗经》既被溯源为一切诗歌之祖,亦被尊奉为一切诗歌之典范。士君子无论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诗经》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生指南,是儒家哲学所栖身的最美丽的一个载体。在儒家经典的排序里,要么以《易经》为首,要么以《诗经》为首,其他如今人熟悉的《论语》《孟子》之类都远在《诗经》与《易经》之下。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便叮嘱弟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即一个人若不能熟练掌握《诗经》各篇章,便无法在贵族的社交圈里体面地和人交谈,正如简·爱时代的英国贵族都必须掌握法语一样,一口蹩脚的法语会使你身上所有价值连城的珠光宝气一瞬间黯然失色,毕竟谈吐从来都是一个人最难伪装亦最难速成的东西。所以,王国维将晏殊的一首词与《诗经》中的顶尖篇章相提并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推尊词体的做法,意味着词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种,绝非传统上所认为的那样不登大雅之堂。

        |2|

        《诗经》有十五国风,《蒹葭》属于秦风,即秦地诗歌。当然,用陕西话来读这首诗显然是一种破坏美感的不智之举。以普通话读之,竟依然可以读出那种悠扬低回之美:

        蒹葭注释标题蒹葭(jiān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注释标题晞(xī):晒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注释标题湄: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注释标题跻:升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注释标题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注释标题涘(sì):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注释标题道阻且右:指道路迂回曲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标题沚(zhǐ):水中的小洲。。

        因为琼瑶《在水一方》的缘故,这首诗在今天也算广为人知,但同样因为这部的缘故,人们往往将“伊人”理解为女子,将诗人对“所谓伊人”的追求理解为男人对女人的爱情追求。但是,古人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历代最具权威性的《诗经》注本是西汉《毛诗》与东汉大儒郑玄的《毛诗传笺》(一般简称《郑笺》),唐代科举考试中《诗经》一门的标准教材《毛诗正义》便是以《毛诗》与《郑笺》为底本的。《毛诗》的解读是:《蒹葭》一诗是为讥讽秦襄公而作,因为秦襄公不能以周礼治国,导致国政衰败。概而言之,《蒹葭》告诉我们治国当用周礼的道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笺》的深刻解读是:蒹葭(芦苇)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强盛,至白露凝戾为霜时便转为黄色,这是比喻秦地那些不服从秦襄公政令的百姓,得周礼之教则转为顺服;伊人即所谓知周礼之贤人,贤人遥遥,如同在大河的彼岸。“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为溯洄,比如逆礼而求则贤人不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流而涉为溯游,比如敬顺以求则贤人易至。

        依这样的解释,《蒹葭》便是一首讥刺秦襄公且苦心求贤之诗。即便在疑经之风大兴的宋代,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这等顶尖学者也不曾对此有过半点怀疑,倒是看似刻板的朱熹本着考据精神说:这样的解读既缺乏文本上的线索,亦得不到任何文献证据的有效支持。

        今天我们自然可以卸下儒家诗教的重负,就文本论文本,就证据论证据,于是只从诗中看到渴慕与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忧伤。岸边有芦苇丛生,载露经霜,诗人沿着河岸上下追寻,走过太多的路,越过太多的险阻,而为他所追寻的那个人啊,有时似乎近在咫尺,却终归还是遥不可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