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 云上的“天路” (3 / 4)
路一通,所有甲壳虫都在同一时刻启动马达,“嗡——”它们暴发的轰鸣声震人耳鼓,排气管吐出一阵阵浓烟,空中飘来了汽油味。咪喳大的甲壳虫,每一台发动机发出的轰鸣竟如此响亮,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小小的甲壳虫载着一个个身材高大的老头子们,一辆接一辆地往前开去。我回到车上。轮到6460起步时,甲壳虫车队已经走远了,但它们发出的嘶吼仍然回荡在山谷,它们排出的尾气,像一层淡淡的薄雾飘在空中。
驶出烂路,我看了看时间,几里长的便道,我花了将近1个小时才越过它。前方的山垭就是拉乌山口,我把车停在路边,回望山谷中那长长的“巨龙”,它还在艰难地蠕动,巨龙的尾不知在何处,巨龙的头钻出烂路后继续往坡上蹿,一直伸到了拉乌山口。这巨龙既雄伟,又悲壮!待6460走了几分钟怠速,我把引擎关掉。我始终为6460心怀担忧,就底盘而言,改装可能会使车子失去原有的平衡,改装得过于牢固的部件,会给没有改装过的原车部件造成软肋,使这些部件首先受到损坏。我拿出油布铺在地上,钻到车下作检查。除了挂手刹线的弹簧被颠掉了,底盘没发现其它问题。已经改装过3次的排气管支架这回总算没坏了。4只减震器是改装件。4副钢板弹簧作了添加,对它们之间的匹配我并没经过严格换算,只是凭经验和感觉来匹配,难免会留下这样的隐患:钢板弹簧要是太硬,减震器就起不了多大作用;钢板弹簧要是太软,又会损伤减震器。只有在钢板的韧性行程与减震器行程之间找到一个安全的平衡系数,让钢板弹簧与减震器形成默契配合,来共同承当行驶中产生的颠簸。钢板为主,减震器为辅,钢板吸收不了的颠簸,让减震器来帮它吸纳;减震器还吸纳不了的颠簸,就只有传给车身了。看来6460的减震器与钢板弹簧还是匹配的,这一点特别使我感到安心。我又检查了几个关键的改装部件:避震器的上下支座没有断裂。用人工锻打的钢板卡子没有变形和移位。过烂路最易损坏的平衡拉杆也好好的。固定油箱的角钢架子是焊在大梁上的,油箱加满170升柴油后,油的重量加上油箱和附件,重量将近200公斤,这样的重量在山路上每颠簸一次,就会产生一次巨大的坠力,这坠力对所有焊接点都是一个考验。这样的颠簸每产生一次,它对大梁乃至整个车架产生的冲击力都是巨大的,但6460都承受住了。这种考验是残酷的!我初次感到,自己这些年来对国产越野车的改装研究已经得到了回报。我拿出一支备用的手刹拉线吊簧,牢牢挂在大梁上。
当我们再次上路,已经是在对拉乌山口作最后的“冲刺”了。
谁知还没到垭口,天气又突然翻了脸,不知哪来的乌云,一下把太阳给遮蔽了,平地刮起一阵风,飞沙、黄土席地而起。闪电撕扯着乌云,粗壮的雨点从天而降,接着又是一阵冰雹。冰雹敲打在车身上,密集的响声格外刺耳。最先扑到前挡风玻璃上的是一朵朵夹杂着泥沙的雨花,接着是密密的冰雹,它们纷纷砸向雨花,前仆后继,一片猖狂。有的冰雹从窗口冲进来,毫不客气地打在我身上。我摇起车窗,冰雹又敲打起车门。这种冰雪的敲门声,要不是进藏还听不到,就把它当音乐来欣赏吧。我继续开着车。
风还在猛刮,雨还在下。时稀时密的冰雹打在车头又弹跳起来,此时它们的舞姿不再优美,它们刚刚弹跳起来,就被肆虐的风给掳走了。看着这平时难得一见的冰雹雨,我的心一片平静。
拉乌山口到了,我把车停下,点着一支烟,坦坦地抽起来。我把车窗打开,准备迎接冰雹儿,仔细看一看它们的模样。它们是那样善解我意,它们从窗口飞了进来,轻轻落在我身上。我伸开手掌接往一粒,它在我手心里翻了个身,亮晶晶地看着我。我也看着它,我们的目光交汇在一块。它的目光很快就湿润了,它躺在我手心里,渐渐化成了一滴水。冰雹这短暂的生命感染了我。人类总是抱怨人生苦短,谁都巴不得长命百岁。可这世上有许多生命远远短于人类。我在后视镜里照了照自己的模样:入藏前由于不想染发,一头白发已经覆盖我的头颅,我就要步入老年,我余下的人生被上帝掌控在手中,就像此刻这冰雹被我掌控在手里一样。我还有多少生命时光?我最后的归宿在哪儿?会在这青藏高原吗?
等回过神来,雨停了,冰雹消失了,风也小了。最夸张的是太阳也出来了,遍地的阳光中已经不见冰雹的踪影。
我们又上路了。
318从拉乌山口开始一路下坡。经过一座村庄时,一群小孩子站在路边,他们朝我敬了个少先队礼,我回了他们一个军礼。等车子一过,孩子们追了上来。过村公路布满坑,加上猪、鸡、狗在玩耍,我不能开快车。孩子们很快就追上6460,领头的男孩一把抓住后梯,一纵跳到后踏板上,拉开车门。这太危险了!我赶紧停下车。孩子们一下簇拥上来。我拿出巧克力一一分发给他们。还好,他们没要钱就让我走人。孩子们有的朝我招招手,有的朝我做鬼脸,可爱极了。
经过30多公里的颠簸,我们来到澜沧江边——竹卡。澜沧江岸在竹卡作出的垂直切割,在整条江上都赫赫有名。壁立的江岸尽是岩石,澜沧江水惊涛拍岸,激起的浪花高达数丈。澜沧江大桥就筑在两岸陡立的石岩上,其险令人望而生畏。本想在桥头拍张照片,但守桥的大兵不让停车,只得悻悻离开。
318从竹卡开始,进入了凶险的脚巴山。脚巴山简直就是一堆松散的沙石。松散也就罢了,它还陡得像一堵山墙,山体上一条条深削的沟,从山巅一刀切到谷底,滑坡滚下的沙石在江边堆积如山。318就建在这松垮垮的山体上,公路呈“之”字型绕来绕去,简直不是爬坡而是在爬墙,那路也就成了翻墙路。这段翻墙路每年都要发生坍塌,时常有车子坠下山谷。9月算是脚巴山最温驯的时节,我和6460没遇上塌方,心里虽捏着把汗,但不久就顺利通过了,真是万幸!(然而在10月底的返程中,我在脚巴山遇到了塌方,被堵了5个小时!)
翻过脚巴山垭口不久,又一段悬壁土路出现在面前。悬壁呈直角插入澜沧江。直角就不去说它,只说负值的悬崖——悬崖的下方是空的,318就从吊在空中的悬崖上通过。在这儿我们经历了会车的险情。当时6460正行驶在一座负值的悬崖上,前方迎面驶来几辆负重的大卡车,我本来靠山行驶,但几辆大卡车却占用我的道靠山驶过来,还不断朝我鸣喇叭,要我给它们让道。6460是小车,看来想让也得让,不想让也得让人家了。我只得把车驶向左侧唯一的一个避让点。
在避让点仅有的一小块沙石地上,我还没停下车就后悔莫及!看车窗外那万丈绝壁,绝壁下张开血口的澜沧江,车子一旦坠下悬崖,就会被澜沧江连人带车一口吞下。我不由打了一个冷噤,全身绷得紧紧的。大车驶过来了,看来它封闭的车箱里拉的不轻。由于土路凹凸不平,司机开得小心翼翼,他嫌我让出的路还不够宽,一再按喇叭让我再靠左一些。看着大车摇晃的车身,与其冒着被它擦撞的危险,我不如再往外靠一靠。我把车再次往左靠。车头前出现了一挂风马旗,它是用竹杆插在悬崖上的。这表明这儿极端危险,而且曾经有车从这儿坠下悬崖,好心的藏族人把风马旗插在这儿,为的就是超度那些坠崖身亡的亡灵。我停下车,车头都快触到风马旗了。我从车窗伸出头去一看,6460的左前轮离悬崖边已经不足二尺!几辆大车开始与我会车,它们庞大的车身本来就离6460很近,可它们还摇晃着身子。它们要是与6460亲密接触那么一下,我们就极有可能被推下悬崖!为避免不测,我又让6460往外挪了一点,我踩着脚刹,又拉上手刹,这回我连窗外都不敢再看了。阿弥陀佛,几辆大卡车终于一一驶了过去,它们巨大的车身与沉重的压力压得路面隐隐发颤!连6460也感到了,它也微微发起颤。
当6460驶出最险的几道弯来到一座山丘上,我停下车,回首刚才的会车处,那是靠一排木桩支撑的悬壁,悬壁下的木桩已经被外绷的土石填方挤得往外倒。难怪人们要在那儿插上风马旗,它不仅是警示牌,它还是吉祥的神符,它在为每一个经过318的人祈求平安,同时也在对那些逝去的生命进行超度。这样看来,我给负重的大车让道,让出的是一份安全,这安全无论是对大车,还是小车,抑或318都是有好处的。那么我受点惊也就没什么了。好在我和6460已经安安全全过来了。
过了悬壁路,车子又沿着爬墙路一路上坡,一口气越过将近700米的高度,终于来到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口,这儿的海拔虽然比拉乌山高600多米,但此时的天气比过拉乌山时要好。天气虽不错,但在爬车顶时感到气喘,只好放慢动作,扶着梯子慢慢爬上车去拍照。5008米海拔的公路全世界也屈指可数,过这样高海拔的公路,6460也没感到空气稀薄,更没有气喘吁吁。它从澜沧江边2530米的竹卡一鼓作气来到了东达山顶,在两个小时里跨越了2400多米的高度,真是好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