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大灾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三.大灾 (2 / 2)
        元始二年(公元2年),各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其中人口大州青州最为严重,满目疮痍,连一棵野菜,一片树皮都没无法找到,这个曾经的鱼米之乡,再已不能为生活在这里的400多万人提供哪怕一口粮食,百姓食不果腹,只能到处逃荒。灾情波及了整个山东半岛,兖州和徐州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严重干旱。

        中国历史上旱灾频发,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而且旱灾波及的范围要远大于其他灾害,是对人口发展为害最甚的天灾。

        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蝗灾之年,大量的蝗虫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继而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导致人口大量死亡。

        旱灾和蝗灾最初阶段常常不容易引起重视,到了后期则无法挽回。

        大灾先救人,这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青州是个人口大州,处理得稍有不慎,势必会引发社会的动荡。

        旱灾,蝗灾减产那是必然,当务之急是粮食,是水源。粮食,只要挺过今年还好办一点,水源就只有靠天,人畜饮用能勉强应付,青州境内水网密布,虽大旱河流枯竭,但还没到断流的地步。

        王莽上书愿出钱一百万,献田三十顷,付与大司农以助贫民。公卿慕效,献田宅者二百三十人。安汉公带头捐献、群臣莫不纷纷效仿,四辅、三公、卿大夫、吏民纷纷倾囊相助,积极捐献房屋与土地,史记共有二百三十人,按照人口分配给灾民。

        调运全国的粮食支援灾区,随着稻、黍、稷、麦、菽等农作物在西汉的广泛种植,粮食总量的增长刺激人口爆炸性增长,近200年时间,人口就从西汉初的1300多万,增长到汉平帝时的6000多万,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3。每日的粮食消耗量也是很大的一个数字,全国咬咬牙,共渡时艰。

        同时安排灾民自救,减少灾难损失。派遣使者负责灭蝗,百姓将捕杀的蝗虫送交官府,用石斗量蝗后按数付钱,保证百姓正常生活。

        为灾区人民减免税负,天下的百姓的家资不满二万,以及受灾的郡县家资不满十万的,都免交租税。

        灾民中的病人,安置在捐献的邸舍房屋中,进行医治。

        给死者一家死六人以上的葬钱五千,死四人以上的三千,死二人以上的二千。

        撤销安定的呼池苑,这本是皇家的私人领地,改为安民县,建起官署与住房,招募贫民迁居于此,优先解决那些饮水都无法解决的灾民,由县官发给口粮。灾民迁移到居住处后,由公家分配给房屋土地与用具,并借给犁、牛、种、口粮。

        又在长安城中,造一条闾里,修住宅二百区,一千多套以供灾民居住。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安置房了吧!

        在大灾面前,这些都是杯水车薪。一时间灾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这一切王莽看在眼里,夜以继日的奔波,感觉无济于事。在古代与天斗真的是太难。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自己带头节衣缩食,捐田捐地,希望能多给灾民一分就一分。更向太后建议全体官员节衣缩食,以赈济受灾群众;**生病期间,他夫人的衣服穿着太简单,竟然让前来探望问候的大臣夫人误以为是他家的仆妇。

        好在旱季很快就结束了,官府垫资,积极开展秋种,来年春耕,又为灾民垫付了种子,总算把一场大灾度过。

        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面对灾区的灾民,面对减少的人口,王莽一脸苦涩,对陈崇提仪置之不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