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痛失机会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1章 痛失机会 (1 / 2)
        秦昭襄王其实是有机会统一六国的。当初晋国是很强大的,本来没有秦国的事,可晋国三家分晋,伤了元气,秦国经过秦孝公等人的努力却慢慢发展起来,此消彼长,渐渐成了气候。即便如此,秦国还是要受夹板气的,曾经一度被打到家门口。分家后的魏国依旧是比秦国强大。直至秦惠文王、秦武王时期,秦国才一度积累了雄厚的家底,打得东方六国落花流水,尤其是把魏国消耗成了骨架子,一蹶不振。秦昭襄王很幸福,有祖宗的庇护,凭借家底拥有了展现的机会。

        看看秦昭襄王的战将,真是猛将如云,尤其是司马错的战略给了第一次机会。

        司马错是迁哥的八世祖,少梁人,属于现在陕西省韩城,迁哥对祖宗当然是很照顾的,一些事迹还是多用了一点笔墨的。其实司马错的确官职不小,也有功绩,但要和白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在我看来,司马错的功劳主要是和张仪的争论,确定先灭蜀国的战略。其实两人都没有错,但是显然司马错的观念更加切合实际。张仪的眼光看到了东方六国,必须拿下韩国,才能继续东进,重心放到了东方六国。司马错看到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至于看没有看到更加长远的一统天下,没有说,迁哥没有说,显然是没有,否则早就给老祖宗记上一笔了。司马错的观念主要是拿下人口和物产丰富的大后方,便可以顺江而下攻楚。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事实证明,司马错的想法是正确的,仅此一点,称之为名将,不虚此名。至于司马错灭蜀,平叛蜀乱,伐魏攻楚,都是战术上的胜利,不足为虑了。

        胡伤,又名胡阳,和赢摎、王龁、吕礼、蒙武等都是不世之材,可惜都被白起掩盖了光辉。生不逢时,同时代的接触人物总会有意无意之间将你的努力抵消。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27年),楚国看到了秦国逐渐坐大,联合齐国、韩国想打掉秦国的威风,削弱秦国,遏制住秦国前进的势头。还有一层意思是图谋周朝。楚国自己号称是蛮夷之地,楚庄王曾经专门跑到周王室的门口耀武扬威,问了一下九鼎的轻重。楚国知道,自己不是正统,拥有周朝的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顺。

        结果,周赧王派武公(周定王的曾孙)出去转了一圈,成功游说了楚国的宰相昭子,让楚国放弃了自己的计划。武公陈述了3个不能灭周的理由:首先,“军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围”,没有10倍的优势兵力很难一举灭周;其次,周是天下共主,楚攻周名不正言不顺,只会让邹鲁等中小诸侯寒心,让齐国想跟楚国绝交;最后,楚国灭周得到的实惠不多,反而因为获取周室宝器而成为众矢之的,被群雄围攻。

        楚国放弃了,秦国没有放弃。

        司马错从陇西郡(甘肃兰州一带)出兵直逼楚国黔中郡(湖南怀化一带),千里出兵,大获全胜。

        这一场战争断然不是因为楚国的非分之想,而是因为当时秦国已经是天下第一强,虽然楚国、齐国、魏国、赵国都很强大,但均稍逊一筹。用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话说,“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当时两国已经成为潜在的对手,只不过秦国更高一筹。原来秦国是计划东进的,永远的梦想就是东跨太行,到大平原上纵马,所以一直拉拢齐国,猛揍三晋,因为三晋挡了秦国的出路。楚国被应该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原来也曾经想过,可惜被齐国打破了幻想。

        这次,楚国自己跳出来,提醒了秦国。不拿掉楚国,自己就没有办法全力打魏。

        于是,秦国决定先干掉楚国,打残了就不蹦跶了。

        这就是实力!没有底气不敢轻易用兵。

        老子拳头硬,怕谁。

        其实是秦国看出来楚国的打算,想联合其他诸侯国一块和秦国较量,扼杀秦国的发展道路。不灭楚国,秦国难兴。他明白时机成熟了,被动的等待是无用的,秦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动手抢占先机。

        果然,楚国被打败了,被迫割让了上庸、汉水以北土地。

        上庸就是庸国,庸人自扰的那个国家,在现在湖北的竹山县。后来被雄起的楚庄王联合秦、巴一举拿下,平分庸国。

        在大家印象中,庸人自扰不是一个好词,肯定会看清庸国。其实,庸国也曾经是一个厉害的国家。在战乱的时候,能够拥有自己的国土,不是一件小事情。一开始的庸国疆土比秦国还要大,和楚国不相上下,那时候是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在商朝的时候,疆土更辽阔,整个西南部几乎全部纳入庸国的势力范围,盛名一时。周武王联合诸侯灭商的时候,庸国是八大诸侯国之首。

        秦国顺江而下,在庸国拥有地盘,就形成了南北两个大钳子,威胁山东诸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