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2章 转机来临
生活在坑里的由余很享受,另一个坑里的戎王很高兴。由余享受的是礼遇,戎王高兴的是声色犬马。
秦穆公让献策人内史瘳跑了一趟,送了戎王16个善长歌舞的美女,8个一列。当时说好了是艺术文化交流,没想到(谁信)戎王扣留了一年也没有送还。欠了秦穆公的人情,不好意思添乱,何况自己正玩得嗨呢。就这样,由余滞留秦国一年。
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
由余的初心依旧在西戎。回来后,发现戎王贪图享乐,不再有雄图大志,屡次劝谏没有一次采纳。暗自神伤,不过,作为聪明人,估计也发觉了秦穆公的计策。但这不是阴谋,是阳谋。知道了,却无法化解。何况,秦穆公一直在努力,从未懈怠,那就是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一边是不再信任,一边是不断示好。傻子也知道大局已定,由余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伸手接下秦穆公隔空递过来的橄榄枝,弃戎投秦了。
秦穆公不是朝三暮四之人,把由余当贵宾招待,虚心请教如何伐戎。秦戎之间的力量平衡开始倾斜。
知道的越多,准备的就越需要充分。拿下西戎还不是时机,待此消彼长打破平衡时才是动手的时候。引子已经点着,巨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西线暂时无战事。公元前624年(秦穆公36年),秦穆公更加优待孟明视等人,明面上的目的自然是让孟明视等人感恩戴德、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方面树立孟明视等人的威望,毕竟年轻又经历惨败,难免有人不服;另一方面告诉大家,失败不可怕,怕得是一蹶不振,失去强者之心。秦穆公就是要打造一支不怕输、不认输,勇往之前的全民意志凝聚的铁军。
这一年,时机成熟,被屈辱折磨了四年之久的孟明视们都憋了一口气,眼珠子都是红的,人生的价值只剩下唯一的雪耻。事实证明:人,只要潜心做一件事,没有不成功的。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秦穆公同意了伐晋。孟明视率兵东渡黄河,过河后将船付之一炬,背水一战,自断后路,以破釜沉舟之势攻入晋国。准备充分的战争没有悬念,孟明视他们终于收获了企昐已久的成功。大败晋军,占领王官(山西闻喜县西北)和鄗,作为对殽之战的复仇。纠缠多年的恩仇一朝得雪。
这一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气势,打出了秦人的不屈。吓得晋人龟缩城中,不敢应战。
胜利来之不易,牺牲得有价值。秦穆公亲自从茅津渡(山西运城平陆县南茅津村)渡河,掩埋殽山中秦军死难者尸骨,盛大丧礼,入土为安。事隔三年,大哭三天。丧礼上,秦穆公发表了著名的穆公之誓,又称秦誓。大意是古人都能听老人的教诲,所以不犯大错误。我却悔不听蹇叔、百里奚的劝告,酿成大错。为了反省,作此誓言,让后代永远记住我的过错。
自山西闻喜到河南洛宁,也就是王官到殽山,这么远的距离,秦军所到之处,晋军不敢争锋。这一仗的惨烈及威慑之大,可想而知。但秦穆公并没有乘胜追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机未到,不如挟余威让晋人内讧,认为当**处理不当,并借此稳定东部边境,全力谋图西戎。西戎宁,后方安。这是大战略问题。
秦穆公继续揽过,还发下誓言的揽过,给死难者交待,又用一场胜利给孟明视甚至后面的蹇叔、百里奚一个交待,还用历史给所有的国人一个交待,付出者国家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目的。秦国的一步步强大不是偶然。
有识之士闻听,无不感激涕零。认为秦穆公考虑的周到,到底靠孟明视等人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告诉世人,谁也别惹我,否则早晚要报复。一往无前的精神人人敬佩,还有敬畏。
东线终于无战事,秦穆公用一场战争赢得了发展的时间,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赚取更大的空间。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37年),采用了由余的计策讨伐戎王,一鼓作气,兼并了12个国家,开拓了方圆千里的土地,称霸西戎。连周天子都不得不派召公亲自去赐给秦穆公金鼓表示祝贺。这些土地不是周朝的土地,西戎反而是周王室的后患,依靠秦抵抗西戎目的实现,却又兴起了强大的秦。不知道周天子作何感想,不过无所谓了,他说的话份量不够重了。
时间到了公元前621年(秦穆公39年),秦穆公走完了他伟大的人生,葬于雍(陕西凤翔县)。按照秦国旧制,177人陪葬。陪葬者里有三位贤臣,子舆氏的后代,叫做奄息、仲行、鍼虎(qian)。秦人哀痛失去这三位贤臣,就做了民谣传唱,就是著名的《黄鸟》诗。大意是秦穆公扩地并国,东败强晋,西霸戎夷,却不能做诸侯盟主,是有原因的。死后丢下人民不算,还要带走贤臣。听说,先王死后尚且还要留下好制度、好传统,何况让贤臣陪葬?由此可见,秦国不能东征了。秦穆公英明一世,但终究没有超脱于时代的束缚,临终留下了令人诟病的遗憾。
秦国**,底层民众有发言的渠道,大家的共识是爱人才,要东征。也说明,一个人的成绩再大,一死百了,要风云际会,有所作为,方不负人生。秦穆公的一生是开疆拓土的一生,但也留下很多遗憾。秦国收益于地势,也苦于地势。偏居一隅的时候,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的山西高原、河南西部丘陵地带、商洛山区和南阳盆地一线形成了天然屏障。不属于中原地带,机动不便,毗邻西戎,中原各国都不看在眼里,秦国赢得了发展的机会。等秦国坐大想东进的时候,发现问题来了,通道只有三条:自北向南一次是临晋关、函谷关、武关。北侧为晋南豫北通道,出临晋关(又名蒲津关、蒲关、大庆关等名,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北一带,因靠近临晋,不是现在山西运城临猗县的临晋镇),渡黄河,过蒲阪关,沿中条山北麓东行,经炽(河南济源县),穿过太行山南麓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通道直达冀南,威逼邯郸;中间为豫西通道,自咸阳过渭水,经潼关进入豫西丘陵地区,通过函谷关、陕城(河南三门峡),抵达崤山(河南洛宁县西北)后,进入洛阳盆地;南侧为商洛、南阳通道,自咸阳沿洛水、丹水,穿过秦岭、商洛山区,经过蓝田、商县,经陕豫鄂交接的武关,抵达宛(河南南阳),直逼楚国所在的江汉平原。三条通道三个关隘,临晋关、函谷关和武关。临晋关道路崎岖,长途跋涉,后勤不容易跟上,即便抵达冀南,孤军深入,很容易被包了饺子。退一步说,打下的城池也不容易坚守,赵国、魏国等大国军事实力强大,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让占领的城池成为孤城。武关则中间隔着秦岭,翻越大山艰难,后勤补给困难,翻过去就是强大的楚国,远师疲惫,和强大的楚国较量,胜算不大。权衡利弊,只能走函谷关最便利,路途最近,挡在路上的是已经衰落的周王室和小小的韩国,只要占领后就有了根据地,据此可以提供后勤补给和兵员,以图东进。秦国看到了这一点,东方五国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函谷关成为了焦点。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