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1章 苦心经营 (1 / 2)
另一面,死里脱生的孟明视三人终于回到秦国,见到秦穆公,还不能告罪,秦穆公反而身穿凶服亲自到郊外相迎,大哭一场,说都是自己的错,悔不听蹇叔、百里奚的话,造成惨败。把错误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丝毫没有怪罪三人。别说人生就是演戏,士为知己者死,三人岂不会感恩戴德,以死效命。
秦穆公毕竟是秦穆公!错误都可以利用。
不怪罪仅仅是第一步,关键还有第二步。谆谆教诲他们一定要想法设法报仇雪耻,俘虏的帽子得摘掉,一刻也不能放松。还奉送了第三步,官职如常,待遇更好。
把罪揽到自己身上,就不会再追罪,赢得了俩老人的原谅和三个年轻人的全支持,还顺手破掉了敌手的阴谋。秦穆公绝对不简单。
只可惜,送了性命的出征人。用这些人命买了一个教训,贪小便宜吃大亏,一步步的经营自己,不着急,慢慢来。其实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一在秦穆公贪小便宜,想趁机拿下郑国;二在孟明视三人贪小便宜,随手杀下晋国的滑地。都违反了一条铁律,远交近攻。隔着晋国拿下的地盘都是晋国的口边肉,随时会丢,在当时的后勤条件下,远师疲惫,焉能不败。
在悟心和反醒中一等就是两年,公元前626年,秦穆公34年(根据左传推算是35年),楚国太子商臣杀了父亲,自立为王,秦国决定出兵攻打晋国。这件事似乎和秦晋没有什么关系,秦穆公为啥选在这个时机出兵呢?秦国与晋、周、楚均接壤,周王室不足为虑,东进必须面临不是攻晋就是攻楚,秦地很无奈,偏于一隅,被晋楚南北遏制,中间的周王室还不具备立即不认可反脸的地步。楚国有事,顾不上秦晋的事,趁机捅咕晋国一下子正合适。
于是,派孟明视等人打晋,双方在彭衙(陕西白水县)开战,结果秦败撤兵。晋国占有陕西白水县,就知道秦国的地盘有多大,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跟老牌的晋国势力差得太远。
秦国的势力还是不够强大,与晋国还是有差距的,人家是根正苗红的周王室宗亲国,秦国是白手起家的养马人,不是短时期能够超越的,估计这就是一次试探,晋国经过内部人的折腾已经走向衰弱,试试到底还有多大的支撑力量。双方一掰腕子,秦人败了,好在不输东西不输地。打不过秦国,东进的道路彻底封死,只能在其他方向努力。
等吧,时机还会像花儿一样盛开,不过需要付出。
秦国不仅和周、晋、楚做邻居,还和西戎是邻居。就像一个农村少年通过努力在城市里工作,无钱、无人脉、无背景,三无产品依靠的只有个人努力。和西戎打交道,是周的扶持,这活不好干,有关系的谁都拈轻怕重,不愿去,只有原来的养马人愿意,因为没有选择。只有拼一把,才有未来。拼来拼去,辛苦一大把,也攒了些家底,有了创业的资本。谁都不干的事,不一定没有机会。
和西戎交往多年,双方也是打打和和,相互忌惮。如今秦穆公主政,贤名远播,戎王更加不放心,派使者出使,以观情况,同时展现一下自己的势力,虚虚实实,谋求和平。
这个使者叫由余,祖地晋国,因故逃亡戎地,还会说晋国话。由余到了秦国,一路走一路看,秦穆公也想秀肌肉,不停地炫耀宫殿建筑和物资储备。由余很厉害,不顺着秦穆公的套路走,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些大为认可,不过多了一个备注-这些成绩让鬼神完成,鬼神会累;让人民完成,人民辛苦。话里有话,暗含不屑。言外之意,你们看重的我们根本不在意,你们看重的不过是利益。
奇怪的话吸引人。秦穆公没让由余上套,反而上了由余的套。第一次言语交锋,秦穆公完败,落入由余节奏。
秦穆公反过来询问,有请教的意味了。中国用诗书礼乐和制度来管理,还经常出乱子,西戎没有这些,靠什么来管理呢?
中原诸国以中国自居,既便分崩离析,都有一个大中国的心理认知。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千万人的共识和凝聚力。权力就是共识,共识就是力量。
由余哈哈一笑,自己占了上风。依旧是旁敲侧击,从不直指目标的说话风格。这恰恰是中国发生内乱的原因所在。一语中的,让人不得不接着听。礼乐法度从黄帝开始,流传至今,兴衰接替,都是因为规则的认同程度。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规则就是规则;上位者以钻规则的漏洞为乐,阳奉阴违,却苛求下位者遵守,规则就是游戏。互相利用、互相指责,互不信任,结果就是内耗,甚至相互惨杀。
说得好,确实是指出了弱点。一针见血,人心成为胜败的关键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