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周灭秦兴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5章 周灭秦兴 (2 / 2)
        西戎已经不复存在,巴蜀已经收入囊中,剩下的只能东进。东进途中的第一障碍就是韩国和周国。周国认输先留着,危机就转移到了三晋身上。

        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三晋分裂出来的赵魏韩不得不团结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周也害怕,心里还是没底。不自信是因为没能力,怕万一强秦一个不高兴,顺道灭了自己,毕竟自己是首当其冲的要害部位。于是,派了相国(那时候叫相邦)再次想去秦国拉近乎。秦国看不起周,说了不打你,整天过来磨叽,烦不烦呀。相邦没有办法,王命在身,又是身单力薄,谁也惹不起,只能在大国之间搞平衡。秦国不积极,周得积极呀!形势不如人,很无奈!又有一个闲人跑出来提供了一个建议,说赶紧去吧,不弄清楚秦国的打算,我们睡不着觉呀!我有一个好由头,秦国现在缺啥?缺的是不了解三晋的情况。咱们缺啥补啥,就说替秦王刺探东方各国的情况,以咱们的身份,实力不行,干这事可是得天独厚。这样一来,秦王高兴,我们也就高兴。再者周公子和齐国关系好,这样东西方相安无事,我们就太平了。

        闲人在历史上很出名,但不留名。这些人物看问题很深刻,因为没有身份地位,也不讲究道义,毕竟站位不够,只追求结果,可是往往简单直接的办法最有效。

        秦国对周彻底放心了,不在后面捅刀子就成,没有后顾之忧了,派兵打三晋。

        第二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阳城是现在河南登封一带,不是山西晋城一带,负黍也是河南登封一带。很正常的事,打的是韩,结果西周心虚了。这还了得,以后自己周围全是秦的兵马,不是自己送进虎口吗?不行,不和他玩了,联合其他诸侯攻打秦。

        周的左右摇摆的尽头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你挺直脖子,也无愧一个天下之主的身份,死就死了,也没有坠了祖宗的名声。要不,干脆投降秦国,也落一个好结果,当一个公侯之类的也可以。实在不行就是当前的结局,等死呗!先低三下四的求人,扭头又反咬一口。所以迁哥用了一个极度讽刺的词语——“倍秦”,通假字,就是“背叛秦”。只见过下级背叛上级,从未见过上级背叛下级。迁哥的语言功底实在是高!

        这个时候,秦国的头是秦昭王,大怒,放谁身上也怒。索性二话不说,先灭了你再说,派兵攻打西周。西周君仓皇逃奔到秦,叩首认罪,全部献上管辖的36座城邑,人口3万人。秦王笑纳了,留着西周君没用,放走不管了。何苦来哉!无能到何种地步!

        不过,看别人总是站在道义和理论的高度上,如果设身处地自己不一定如别人做得好。无意褒贬他人,只是哀叹遗憾。人生重要的就是选择,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无论对错,只看输赢。

        西周君、周赧王死了,周的居民不愿意归附灭国的对手秦,逃亡到东方各国。秦把九鼎等贵重器物席卷而去,不过还讲仁义,把西周君的儿子放逐到一个可以控制的小国。好在当时,秦还顾虑口碑,没有灭了正统的东周。过了七年,到了秦庄襄王的时候才灭了,自此,西周、东周都被归入了秦。周的祭祀断绝。

        原来灭国后,还留下一小块土地,留下后人不绝祭祀。从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以后,以前的老讲究都丢失了,追求的是把事做绝,把好处捞足。不管别人怎么看,只管自己怎么干。后来,还是到了汉朝的时候,估计也是故意难堪秦朝和赢得民心,专门访求了周的后裔子孙,给了三十里的土地,封为周子南君,位同列侯,就是为了祭祀祖宗。

        周王朝时期,分为东周、西周,恰恰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折的时期。周王朝又是分封制,依靠的是礼仪治天下,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一旦礼仪大家不玩了,稳固的基础霎时间分崩离析。不是周王朝看不到这种弊端,而是无可奈何。礼仪也有礼仪的好处,保证了周王朝800年的统治。

        夏商周三朝成为了过眼云烟。夏朝留下的东西最少,几乎找不到佐证,所以迁哥也寥寥几笔带过。殷商兴盛一时,周朝八百年江山,奴隶制下的分封制给了诸侯太大的权力,但是也给了天下共主更大的支持,没有一个厉害的诸侯主能够打压全部诸侯,只能暂时共存。这种松散的管理制度在没有外患,内部竞争又不强烈的时候,整体环境比较稳定,大家相安无事,能够维持现有的状态。所以,夏商周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自然资源丰富,随便开垦一块地就可以吃饭,大家不用你争我抢。等到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地盘都有人了,想发展只有抢别人的。东边、南边有海、北方、西方都有大山的阻隔,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人多了,抢地方只有向中间抢大户,于是争纷起来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