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周灭秦兴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5章 周灭秦兴 (1 / 2)
        第75章周灭秦兴

        公元前273年,周赧王四十二年,周还在想着怎么应付各路诸侯的时候,秦继续发力攻城拔寨,攻破了华阳(现在四川成都双流县一带)。秦的战略很好,全力拿下巴蜀之地,大后方稳固,还拥有了一个优质粮仓。秦向南发展,周就坐不住了。一个叫马犯的人主动请缨让周王派遣自己游说魏王给周修筑城墙。周自然允许了。跑过去找魏王唠嗑,如果周王因忧虑秦攻打周而死,我也不能独活。所以我主动把九鼎进献给您,您可要为我着想呀!悲情牌打的很好,魏王一个大糊涂蛋就同意了,居然派兵给他,名义是为了保护周。马犯扭头又去找秦王,说魏国派兵不是为了保护周,而是为了攻打秦,这不过是一个借口,如果不信,您派兵过来,火力侦查一下。秦王也半信半疑的同意了。不嫌事多的马犯转过身去又去忽悠魏王。现在秦王出兵不是为了攻打周,周王已经放下心来,原来的约定取消了。如果您执意派兵,大家都会有所顾虑,以后再搞事情就难了,别人不会相信我们了。不如让派出的士兵帮助修筑周的城墙,掩盖原来的用途,别人就不会有别的想法了。冤大头魏王同意了。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但是这种玩小聪明的机遇不用也罢,有本事靠自己的力量去做,靠夹缝里的左右运作实在是不可取。九鼎是国家的象征,居然也用来交易,魏王也敢答应,纯粹是没事找事。秦国的反应倒是正常,因为正在南线用兵,必须保持东线的稳定,被人利用也没有什么损失。

        事情不大,也没有什么过多的纠纷,。但是另投机取巧的做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走向末路。兵行险着,军事上阴谋诡计都不为过,政治上要堂堂正正,否则人们怎么看,自己怎么办?没有不透风的墙,否则这件事怎么记载下来的?一旦大家知道了,更加看不起周王。再说,不增强自身力量,依靠别人加固城墙有什么用呢?实力不如人,说什么也没有用。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周王到秦国去串门,无非是拉拉关系,表示一下友情。随行的有一个周王的儿子,应该不是太子,人称周公子。名字不提也罢,国家危难到这个地步,不是琢磨着怎么为国为民,一心想着继承周王的位置。可悲呀!再小也是一个王,诱惑力还是这么大!

        有想法就有闲人。

        这不,一个闲人冒出来出馊主意,说您见到秦王一定要盛赞秦王的孝道,表示自己也想做这样的人,趁机把应国送给秦太后作为供养的土地。秦王肯定高兴,这样就与秦有了交情。如果以后周秦两家关系好,周王一定认为是您的功劳,如果两家关系不好,也只会怪罪劝周到秦国串门的人。

        看看,心思都用在什么地方。不是做事,而是玩事。事情怎么能办好?

        吃瓜群众不关心站在台上的人怎么表演,感兴趣的是结果怎样。

        没有结果。一件事情不可能没有结果,只有好坏。没有说结果的原因不外乎迁哥不耻,不愿意写,秦王很聪明不置可否。试想,应国是大周当初建立时就分封的小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诸侯国,即便是,也不是周随便就像扔垃圾一样扔掉的。再者说,秦王也不傻,拿别人的东西送人情,什么意思?一大群吃瓜诸侯在旁边看着呢,能够舍弃应国就能舍弃我们,虽然周说了不算。周天子不配做周天子,大家心里一定会这样想。但是大家憋着火,谁也不说话,像看傻子一样冷眼旁观。

        所以,尴尬了,没有人理这件事。

        后来,该来的还是来了。秦国不会因为你顺从就不打你,而是不到打你的时候。该打的时候照打不误。秦国打周,这个可爱的周公子跑去找秦王,以为关系不赖,能说上话。不是为我们周考虑,是为秦王您考虑,最好不要打我们。我们很小,也没有什么东西,打下周,没有什么好处,却给天下留下一个灭掉天下共主的坏名声。坏名声出去了,大家就会有理由联合起来打您,尤其是东面还有一个强大的齐国,肯定会出手的。打周自己损耗兵力,又使得诸侯们联合起来对抗您,秦就不能称王了。别人是为了害您,让您当出头鸟打周,只要有人打下周,就无所顾忌了。如果您上当了,别人就得势了。

        周公子也算是聪明人。战略意识还行,知道站在天下大势的角度思考局势的变化。这一番话将时局说了个透彻。都知道大周已经不行了,灭国是早晚的事,但是谁也不想当终结者。法统在这摆着呢,只能继承,不能明目张胆的消灭。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目张胆地取而代之,即便这样做,还要挂上一道帘子,自己是被迫的。反正秦国已经继承了一半的法统,有道理发言。

        周的无力和袖手旁观的态度暂时缓解了被灭的危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