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举步维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6章 举步维艰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郑国攻打滑国。周襄王还真拿自己当回事,认为各个大佬们还尊崇自己,派了游孙、伯服(周幽王和褒姒的儿子就叫伯服,是不是一个人呢?)到郑国去,为滑国求情,意思是放过一马。人家两家的事,管你什么事?你以为都是自己的小弟吗?结果,郑国把两个游说的人扣下来囚禁起来。郑文公一直心存怨言,周惠王当初复国是郑国出的力气,结果没有赏赐郑国,反而赏赐齐国。现在,自己打滑国能够获得利益,又插一杠子,损害自己的利益。郑文公很生气,伯服就倒霉了,伯服一被囚禁。周襄王也就很生气,居然敢不给自己面子,想教训一下郑国,可自己又没有兵,想派遣翟打郑国。他也不想一想,翟可以当年支持叔带攻击自己的。

        没脑子到了成什么程度!

        有聪明的人,一个叫富辰的劝谏周襄王,我们周王室衰落的时候,迁都洛阳,全靠晋国和郑国的帮助。王子颓作乱的时候,也是依靠郑国周惠王才得以重新上位。是有大恩与我们的,现在因为一点点不愉快,就抛弃恩义,不合适。死脑筋的周襄王,脑袋还被驴踢了一脚,依旧派遣翟攻打郑国。

        不知道战果如何。从实力对比上看,翟不应该是郑国的对手,从结果上看,周襄王很感谢翟。不管怎么样吧,周襄王出了一口恶气,不过郑国窝了一口恶气,尤其是翟,和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还没有实力和野心趁机做点什么,就相应号召,干了一票得罪人的差事。

        周襄王的感谢很廉价,郑国的怨恨很要命,其他诸侯国以一种看傻子的眼光默默地看着他们表演。最吃亏的是谁呢?都没沾光。这是一场大家都输掉了的战争。不论从什么角度上看,都是得不偿失的,不应该发生的。

        周襄王的感谢是什么呢?打算立翟的女子为王后,就是一个名义,算是荣誉称号吧。

        聪明人富辰又站出来说话,说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惠王四代都受过郑国的帮助,郑国是周王朝铁杆的粉丝,一直在帮助我们。关键的话没有说,就是我们现在不行啦,全靠大家周济过日子,尤其是郑国帮助的最大。即便是立后也要从本族中寻找,大家都不能说啥,现在的做法是激化矛盾的。

        周襄王依旧不听。能够听的话一次就够了,不能听的话一次也就够了。既然知道不听,多说无益。富辰也不能算是很聪明的人,但是绝对是一个忠臣。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因为郑国支持楚国,宋襄公派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向老大楚国求救,楚国直接派兵攻打宋国的首都,宋襄公怕京城有失,急忙退兵。双方正好在泓水(河南柘城县)相遇,演绎了一段泓水之战的千古故事。坚持仁义之师的宋襄公,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个好人在乱世是不容易存活的。一战受伤,回去后不久就死了。宋襄公死乐,周襄王的战略布局彻底崩溃。

        没有实力,就好好过日子,周襄王的选择是不,要自由自在。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不知道什么缘故,不喜欢翟的女儿啦,被废除了王后。翟很生气,这不是打脸吗,派兵讨个说法。富辰果然是忠臣,认为自己屡次劝谏周襄王都不听,遇到这种危险的时候又不能出战为主解忧,周襄王一定会怨恨自己。索性率领整个族众殉难了。

        勉强和好的哥俩依旧是旧怨难平,宁可便宜别人,也绝对不能自己吃亏。机会来了,周惠王的王后打算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叔带为王,派人充当翟的内应,致使翟攻入王宫,周襄王逃亡到郑国。这个时候,哥们郑国不顾以往的恩怨还是收留了周襄王,但是毕竟不高兴,只是收留,没有派兵支援。

        这个时候,叔带一看郑国不管了,胆子大了,干脆称王,没有地盘没关系,关键是有身份。一不做二不休,你周襄王不是废了翟的王后吗,我接盘了,一块住在温国。周襄王连小小的温国都没有办法。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已经没有脸面的周襄王终于无奈的拉下自己的面子,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很聪明,这是树立自己威望的好机会。没有好处的事情不办,有好处的事情必办。晋文公派兵杀掉叔带,一举解决基本问题,还很有礼貌的护送周襄王返回王室。这次,周襄王老实了,知道自己惹不起,赏赐了晋文公好多象征身份的东西,提升为伯,还把河内的土地赐给晋国。

        赏赐别的可以,赏赐土地可了不得事情。河内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不可能没有人管理,赏赐给了晋文公,别人咋办?不知道。反正诸侯们更不拿周王室当回事了。

        其实一开始,秦文公要的是死后按照天子规格安葬。周襄王婉拒后,不得已才将八座城池赏赐给了晋国。周襄王鼓动一部分人抵抗楚国,再加上楚国毕竟和中原风俗不同,暂时停止了北进的脚步。上台的晋文公趁机成为了第二霸主。兄弟俩的争斗彻底改变了周襄王的一生,一辈子背着这个大包袱,放不下来。虽然最终以周襄王的胜利结束了争斗,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周王室分为两派,原来很有战斗力的王室禁卫成周八师也分别支持两兄弟,自相残杀,再加上和西戎的厮杀,势力不再,七零八落;为了打败姬带,雇佣的晋文公拿走了河内之地,还被捧成了第二霸主,身边的霸主;为了打败周襄王,姬带发动了西戎,给了西戎一个发展的理由,也给了秦国一个发展的机会,间接培育了秦国;为了打败姬带,卑躬屈膝以子侄自称向诸侯求救,周王室的声誉扫地。往昔禁卫八师在,诸侯们如果不朝见天子,“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现在哥已经成为传说,脑袋上的光环也渐渐消失,诸侯们摆起谱来。

        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召见周襄王,不知道谁是大小王。周襄王居然就去了,乖乖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欠妥,找了一个理由说是天子去狩猎去了,恰好遇见了晋文公。可惜,当时晋文公并没有打算给他面子,同时邀请了好多诸侯,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王室的脸面已经连遮羞布都没有了

        公元前628年,周襄王二十四年,晋文公死了。

        公元前621年,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死了。

        公元前620年,周襄王三十二年,周襄王死了。

        周襄王终于在很难受的状态中解脱了。在自己不能左右局势的时候,力所能及的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也能够对国家和民族做一点贡献。周襄王的篇幅很多,成绩很小,属于他的时代,他无可奈何。在分封制的社会里,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听你的,也可以不听你的。只是因为你势力大,大家都听你的。但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接班人不见得有能力一直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等强弱互换的时候,局面就必定出现尴尬状态。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春秋战国的纷乱就在于君主的权威几乎没有了,大家都想逐鹿中原,自己来当。

        相信周襄王一定会想,天子真得那么好当吗?诸侯们想,自己的弟弟姬带更想。王位的宝座很诱人,坐上去却不一定舒服。但是没有坐上的人总是充满期待,否则姬带为啥会不择手段,那么疯狂?

        褪去了王的光环,姬郑内心一定在不断地问自己,可是他不会有答案,也没有办法。假如,两个兄弟,和平相处,假如父亲周惠王没有废嫡立幼的打算,假如后母惠后没有威胁自己的继承权,自己登基后会不会给弟弟姬带一辈子富贵,封地再多也是自己人的,总比八座城池都送给晋国要好得多?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最后,相信两个兄弟一定会后悔,但后悔不会改变结局。站在火上,怎么会安然处之?旁人看着舞笑,只有自己内心流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无奈的周襄王,是不是看到了人生尽头两兄弟对视的那一束目光。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