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章 治水冀州 (2 / 2)
这几个地方的选择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是位于黄河古道附近。当时的施工条件较差,要想改变水流方向,必须就近。否则,工程量浩大,根本无法完成。
二是选择相对面积较大的山谷地带。让湍流而下的洪水在山谷进一步减速,便于后续工程的进行。尤其是山谷仅有较大进出两口的,必定优先选择,稍一改造,就成为良好的储水地带。
三是每个地点有一定的间隔。形成阶梯型减少流速的作用,同时不至于阶段性落差较大,以免流速无法控制。在一定的距离内设置一个较大的缓冲地带,就把整个水流分段控制起来。
四是形成弯度。让水流弯曲,就能减速,大山就是很好减速器。大禹测量大山和地形的作用就凸显出来。选择水流在崇山峻岭中穿梭,一个是工程量小,大山是天然的屏障。
五是利用天然的河道。有些已经逐渐干枯,或者说容量大的河道进行扩建,让河水通过这些区域。
六是选择在合适的地方转为横向。黄河在潼关北部从南北向,转为东西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向落差相对较小,但是在山西境内,因为山脉、丘陵的存在,落差大,只能选择南北向。另外,也是考虑山势走向。
七是选择支流少的地方。再往南走就是雨水较多的地带了,直流多,水量就大,不便于治理。八是由上至下沿水势治理。大禹治水看来也是顺水而下,顺着水势的走向,稍加整理。因为他没有现代的工具,只能借力打力。
九州的大致方位有了,我们很有必要看一下中国山川的大致走向和名字,就能很好的理解治理洪水为什么选择这几个地方。
中国的山大致分为四纵四横。
“四纵”由东往西分别是:台湾山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和贺兰山——横断山脉。
“四横”由北向南分别是:阿尔泰山、天山——阴山——燕山一线(黄土高原跟内蒙古高原的分水岭)、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秦岭和淮河的分水岭)和喜马拉雅山脉——南岭山脉。
中国的山,永远是那么的神圣。
它不仅决定了水势,还决定了人口聚集。很多传说都说山上住着神仙,人们赋予了大山很多想象的空间。因为大山,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无法一探究竟的,永远是那么神秘。因为人们走不完大山,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大禹从大处着眼,发现了山水之间的秘密,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关系多数。
事事有联系,处处显谋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