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都是为了钱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一章 都是为了钱 (3 / 3)
        对于克林福兰投资集团的家底。戎瑞自己心里面自然是非常清楚的。虽然表面上号称亿万,可实际上也就五千万美元的规模。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不,中央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掌握的家底到底有多少戎瑞不清楚也不能问。但就算高出一两倍的规模那又如何。到时候部队发展了,即使不打仗,也不训练,又不发********,光伙食费就得每天三十万,这一年下来就得吃掉一千万以上了。就算革命战士当兵不拿饷,平时的津贴总得有的吧,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数字。或许根据地可以供给,但现在的农村地区能养活多少部队,戎瑞真地很疑惑,心中实在没有底子。

        这段时间以来,红军部队地主要工作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之外,最重要地事情就是为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的事情做干部战士们地思想工作。要说起来,红军跟**的军队相比,有一项优势是他们绝对拍马都赶不上的,这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这个优势即使到了几十年以后还依然焕发着无比的力量,不要说美军英军,就连前苏联部队也甘拜下风,更不要说一些三四流的军队了。以往无往而不胜的政治思想工作现在遇上了麻烦,而且是大麻烦。为啥,就因为政工干部自己心里面也有芥蒂。原因很简单,干部战士们对于抗日那是没二话可说,但现在要全军加入**军队,这可就不干了。十年的血战‘年的仇恨,哪能说揭开就解开了。关于改编的事情,或许除了包括中央主要首长在内的少部分人之外,就只有戎瑞的心里面最没有抵触了。不过戎瑞关心的并不是这个,他知道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成功地解决掉了,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个难解的思想情绪到底是怎么解决的。

        戎瑞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陕北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问题上,为这个他现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后半夜。一方面他要审阅根据地经济规划处的全区域调查报告,另一方面又要殚精竭虑地搜刮后世发展经济的方法,说白了一切为了经济,一切为了一个钱字。对于戎瑞这个穿越人士来说,他基本上知道今后陕北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情况,可越是知道就越发地感觉到肩膀上的压力。中央首长其实并没有给戎瑞下达什么硬性的任务指标,但戎瑞自己却不敢轻易放松,哪怕一分钟他都会觉得实在浪费时间。或许将来有一天,当戎瑞看到新中国胜利的曙光时。他或许会稍稍觉得轻松一些。可现在这种曙光还遥遥无期,戎瑞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发展地契机而已,一切都要一块砖一块堆砌他才会感到心中踏实。

        陕北根据地经济规划处的同志们都是特勤局精心搜刮来的专家,对于经济建设自然有他们自己拿手的一面。可问题是这些专家们从来也没有研究过在陕北这么个尿不拉屎的地方发展经济,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崭新地课题。更何况戎瑞的明确要求是快速发展。专家们不解也好,犯难也好,牢刹好,但他们都不乏工作的热情,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技术才能的地方,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之下,戎瑞也明确指示不得对专家们有任何的限制。要地就是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不,每天晚上的专题会议上就成了闹哄哄的演武场,原本斯斯文文的专家们为了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吵得不可开交,就差开口骂娘和抡起拳头了。

        “此言差矣,差矣!”一位带着深度近视眼镜地专家站了起来。“诸君不要忘了。这里是陕北,到处是茫茫黄土,沟壑纵横,土力不肥,你说要建设大规模的粮食基地,其心可佳,但此事误以为绝不可为,绝无可能!”

        “是啊。我同意,陕北地区不比南方的粮食种植区,也比不上华北大平原,这里的粮食作物只能以杂粮为主,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其产量非常有限。”旁边的一位赞同地点头道。“粮食生产基地固然是个好想法,我赞同罗教授的意见,此事无乃不可为呀!”

        “两位前辈,你们说的都不错,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提出粮食基地建设地是一位年轻人。看起来是个大学生的样子。“**他老人家就说过。不要轻视劳动人民的力量,只要熄觉得心。自然环境是可以被改造的。”

        “不错不错,主席的话说得在理。你年轻人的勇气也可佳。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农业科学问题。”

        “正是,我要说的是如何科学地改造陕北的自然环境,使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年轻人把手一挥,还颇有些一往无前地气质。“再解决如何科学改造自然环境地问题之前,我想说明一点,粮食基地的建设问题势在必行,理由很简单,正因为陕北地农业并不发达。部队很快就要开赴前线作战,粮食的问题是前提,并无粮则不行。我们红军总不能向**那样把陕北老百姓着一点点可怜地粮食产出也剥夺了去吧,那跟**、军阀还有什么区别。”

        “哎,你这话我倒是非常赞同,老朽就是冲着**的这一点才到陕北来的!”罗教授点了点头,微笑着捋了一下山羊胡须。“年轻人,你继续说下去,怎么个改造陕北的种植环境,把你的章程给大伙儿说说!”

        “对对,你说说!”窑洞里面的人纷纷鼓励起年轻人来。

        “诸位前辈,那小子就班门弄斧咯,嗬嗬!”年轻人向四周的人拱了拱手。“众所周知,陕北乃属西北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加上历史上的兵患和竭泽而渔私的土地利用,使得这里的农作物种植环境和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我国北大和清华的地质、考古专家们曾经对这里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考察,各种考古证据表明,陕北地区曾经是水土肥沃植被茂密的优良粮食产区,延安以南地区目前仍然残留的森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不错!”罗教授点头道。“我们这些搞农业的老朽倒要听听你的想法,到底怎么才能恢复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