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东征宣传队 (3 / 3)
“噢,这是为何?”戎瑞不解地问道,老百姓参加红军怎么和阎锡山挂上了。
原来,在红军东渡之前,黄河天险为阎锡山的晋军严密封锁。在北起河曲、保德,南到永和、大宁近千里的黄河尚线,修筑高碉、暗堡一千余个,每碉驻兵一班或两班,重要渡口驻兵一排以上,各碉之间距离以火力能够互相交叉为准,河防一线总兵力达四个独立旅之多,由正太护路军军长孙楚统一指挥。濒临黄河东岸各重要城镇,如三交、碛口、柳林、军渡、中阳、石楼等地,亦驻有重兵,构成阻抗红军向纵深发展的第二防线,并可随时应援沿河各个渡口。为弥补第一、第二道防线之不足,又依托吕梁山区的山隘要道,在中阳县关上村、隰县水头镇,分遣两个独立旅进行守备,构成阻击第三道防线。阎锡山为了弥补主力部队的兵力不足,震慑当地的老百姓,实施其“政治防共”、“民众防共”的防范措施,又在沿河各县成立几个地方武装“防共保卫团”,并依托地形划分为6个防区,严厉镇压当地老百姓和同情抗日的进步人士,致使不少到山西走亲戚、访朋友的无辜百姓和小商小贩都遭了殃,惨遭杀害。短短数十天中,晋西沿河各县被杀害的各类民众就达到百余人之多。阎锡山的倒行逆施,不仅没有吓倒素有革命传统的山西老百姓,反而激发了当地老百姓企盼红军东渡黄河的强烈愿望。在山西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不少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帮助红军运送弹药粮秣,张贴标语、传单,甚至一些热血的青年还偷偷渡过了黄河,跑到黄河对岸参加红军去了。
“山西的地主老财虽比不上当初江西的有钱,可与陕北的地主一比呀,还真有钱多了!”王干事兴奋地说。“光是从三交镇上的一个地主老财家里缴获的钱款,就足足有五万元之多呢,呵呵!”
王干事说得没错,戎瑞曾经听郭宝民说过这事,去年打了一个土豪,搜出了九千银元就高兴得不得了,这在陕北已经算是大地主了。一河之隔的距离,两地的贫富差异就如此之大,除去了陕北地贫民弱的历史原因,不能不说阎锡山这个盘踞山西的土皇帝还是有一套的,当然了,他那是为了他自己个人的地盘打算的。中央关于向东发展的策略,应当说是正确的,但是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奋战之后,红军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现在正处于恢复阶段,能否在山西立足绝对是个问题。再者,向来把山西看作是个人私地的阎锡山也不是吃素的,整体上的实力远高于红军。红军强渡黄河天险之后,在时间上还来不及建立自己的河东根据地,军事物资补给和武器弹药都异常缺乏,维持长久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上,如果红军在河东的发展势头太大的话,阎老西这个土皇帝不排除会向蒋某人借调中央军来对付红军的威胁。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恐怕回军黄河以西是迟早的事情。不过,在戎瑞看来,即使回师河西根据地,红军在战略上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一半,那就是让红军重新回到世人的视线里,宣扬了红军的抗日主张,在政治上是极为有利的。
“戎队长,咱们红军红军贸易局就设在前面的永兴恒粮店里面,要不要去看看呀?”王干事用手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家粮店,对戎瑞说。
“红军贸易局?!”戎瑞惊异地问道。“咱们红军什么时候设贸易局了?”
“呵呵,实际上就是后勤部。”王干事笑着说。“毛泽民部长现在就在三交镇主持贸易局的工作。”
“毛泽民?!那不就是主席的弟弟吗?”戎瑞一愣,随后惊喜地问道。
“是啊,戎队长,你见过毛部长吗,首长可是咱们红军赫赫有名的财神爷呀。当年在中央苏区当苏维埃****中央银行行长的时候,毛部长就提出过决不乱花一个铜板的口号。毛部长的清廉,任谁都会伸大拇指的!”王干事一边说着,一边竖起自己的大拇指。
“呵呵,我也听说了这事。”戎瑞点头道。“走,咱们去看看首长去!”
永兴恒粮店就设在三交镇的主要大街上,这里是三交镇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粮店的规模看来不小,是连在一起的三间两层铺面,楼上的窗口位置插着一面粮店的名号旗帜。可能是因为还在打战的缘故,粮店门口并没有悬挂红军贸易局的招牌,但有两个荷枪实弹的红军战士在站岗。
“这不是红三十军的王干事吗。”站岗的战士显然是认识王干事的。
“小刘,毛部长在吗?”王干事问道。“这位是红军大学抗日宣传队的戎队长,刚到三交镇,他想见见毛部长。”
“首长,毛部长正在楼上呢,我去给您通报一下。”站岗的战士当然知道,红军大学可不是一般战士能进的,叫首长肯定没错,再说看面相也能看出来,凡是斯斯文文的,肯定是首长无疑了。
“咦?戎部长!”
战士刚要把戎瑞和王干事领进粮店,戎瑞的身后响起了一声惊喜的声音。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