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12月1日(3) (1 / 2)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第八章12月1日(3)
如果打开中国地图不难看到构建起这片辽阔土地的是一条条蓝色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河流,蓝色的血管越粗滋养出来的土地就越加的肥美,被绿色覆盖的就越加的浓厚,人们的生活就越加的富足。正如人们总是把黄河、长江看成是母亲河一样。自古以来依靠和靠近这两条河流流域生存和生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在这两条河流流域形成的文化和文明几乎成了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基础和构架。这并不能说这两条河流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时候耍起性子来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会把人们搅得叫苦连天,因此人们对于两河流域的治理从来就没停止过,时代的兴衰更替,从禹王治水,又历经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没有哪一个时代的百姓活得像今天这样的安然,最主要的是人口的数量出现了超前的庞大,能让所有的人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同样没有哪个时代做到像今天这样。在人们酒足饭饱品味幸福滋味的时候,最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历史留给这个时代领路人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留下的局面又是何等的支离破碎,贫困、饥饿、寒冷、无知、落后、疾病、内忧外患几乎所有的灾难都跳了出来考验着这支队伍。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跟随着长江、黄河曾经一条条野性十足的河流像驯服的野马一样拉起了一辆辆满载着人们生活物资的马车飞快的跑了起来,马车里装满了粮食、肉食、布匹一切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如果说副食的充裕给只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足和安定,那么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才是富强的根本,科研的突起更是让人感到翘手和瞠目。一切都在告别了旧的时代完全的进入了不可想象的新时代。
满载着乘客的列车正在快速的飞驰着,尽管坐在列车里的乘客或坐或卧吃吃喝喝谈天说地,尽管对于行进的列车没有起到一点的作用,但是随着行进的列车一道在感受着眼前不断变化的景色。对于杨林镇的人们来说他们就像是列车里的乘客,眼前的局面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的,至于以后又会是个什么样子更是对未来的变化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绵延上千公里的辽河流域里有一条西辽河的支流,很多的人把这里统称为关外的某地或者口外的某地,那也只能是没有到过关外和口外的人的一种偏见的叫法,当他们真正以一个考察者的身份过了山海关或者张家口才知道关外和口外的幅员之辽阔,物丰之富足。如果没有这等地理优势的存在,没有丰富的水草又哪里会养育出杀伐勇猛彪悍,出没神速的满清马队骑兵。又哪里会有满清近三百年延续封建王朝的统治。
西辽河的支流流域除了连延的山峰,几乎都是厚厚的黑土地,时而也会出现一片片的黄土原野,也许受到黑土地的滋养,黄土的原野也一样的肥壮,据说在满清时代这里都是八旗兵养马的牧场。因为这里终究没有留下一点可以考证的文化来证实这一说法,因此也只能算作是一种传说。跟传说不同的真实的版本这里曾经密密麻麻长满了杨树,因此人们叫它杨林。自从有了第一户人家的炊烟在这里升起,接着就是第二户,第三户,来这里落户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有人在这里落户杨林的繁殖速度刚好与人口的数量成了反比,来这里居住的人越多,杨林的面积就越少。当这里的人口达到了三四百户七八百口人的时候,这里就变成了杨林镇,不过几乎再也看不到杨林了。最先在这里居住的那一代人他们的口袋里装满了选择在这里落户的理由。正因为这里的土壤肥壮地势偏高又加上到处布满的杨林像慈爱的老妈妈守护者自己的儿女一样牢牢地把持着水土,即使西辽河再怎么狂野肆虐也奈何不了人们生活的安宁。随着人们在这里居住的年月越久,这样的说法也就越来越像一个传说,就像说这里曾是满清八旗兵的养马场的传说一样。不要说是西辽河的狂野和肆虐,人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条水流在自己的居住地流过,也算是给自己的童年对家乡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相反干枯的河道布满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颜色不同坚硬的石头,尽管对这些石头那些曾为杨林镇留下传说的人也给过明确的说法,都是以往的河水从别的地方冲击下来的。杨林镇的人刚好借着这些石块砌地基盖房子。甚至有的人干脆把房子盖到了河道上。尽管政府一再的出面干涉人们的私搭乱建,人们也总是想尽一切的措施来对付政府的干涉。最主要的是人们再也不相信西辽河河水肆虐的传说了,连年不断的干旱几乎让杨林镇的地下水都越来越少了。人们随意地把垃圾胡乱地堆放在河道上,那些不明原因死掉的家禽,家畜也都扔在了这里。这里总是在飘散着一股臭气熏天的气味。
今天摆在人们眼前的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红瓦的建筑是杨林镇经过完全改造以后的样子,改造以前的杨林镇就像打夯机打夯一样被深深地埋在地底下了。就因为人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才在记忆里越加夯得坚实。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那次惨痛的教训,杨林镇又将会发展成个什么样子。因此一切的灾难都是事出有因的,一切的灾难都是源于在这里定居的人太多了,大面积的杨林被砍伐变成了农田,毫无秩序的建筑、随心所欲的垃圾堆放,如果没有一场灾难带来教训,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会把杨林镇糟蹋成什么样子才算终止,因此那场灾难绝不是偶然发生的。
被哭声、叫喊声搅乱一团的人间悲剧在人们的恐慌和束手无策中开始上演了。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杨林镇的人们平安的日子过得太久了,早已把西辽河河水肆虐的传说给忘掉了。尽管杨林镇的人们把这次的灾难推到了接连几天不断的大雨身上,但是仅凭杨林镇的大雨还不能给这里带来多大的灾难,至于西辽河的上游到底下了多大的雨,又有多少河流赶过来凑热闹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杨林镇就像一个小小的木桶一下子灌进了满满的一大缸水。
“快跑啊!活命要紧!”就连平时最顽劣的孩子这时候也吓慌了手脚,失去了童趣而哭爹叫娘。
“完了完了!这下全完了!”平时最有主见的人眼看着河水冲进了院子,爬上了屋顶也束手无策。
狂野肆虐的河水突然出现在了杨林镇,就像把猛兽圈禁在了自家的院子里找不到出路,自己又没有一点办法来制伏,只好任凭猛兽的破坏和肆虐。淤积的河水几乎把处在山坡上面杨林镇给淹没了。这场以前从来没有上演过的人间悲剧在杨林镇上演了,尽管每个人都不想把自己变成这场悲剧里的主角,但是真正的悲剧上演的时候完全由不得自己个人的主张。人们这才想起以前的留下的绝不是传说。河水散去幸免于难的家禽,家畜成群的死亡。这一次杨林镇的人们真的害怕了,害怕人也会像家禽、家畜一样的下场。只有相信政府了,真得感谢政府了,如果没有政府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杨林镇的存在了。
政府不但清理了河道,还把所有的住户进行了统一的规划,盖起了一排排一栋栋清一色的红砖红瓦房。建出了一条条的街道,栽上了槐树,安上了路灯。摆上了一个个的垃圾箱。就在杨林镇的最后的一次改造后。村里最前边的一户成了苏维诚的家,尽管这是杨林镇院落最大的一户,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家安在这里,这里曾是西辽河涨水最先光顾水淹最深的地方。尽管西辽河的水道已经疏通,并修建了牢固的提坝,但是人们还是不相信这里的安全是可靠的。灾难的触角总是最先去触摸让它最早接近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这里曾经是杨林镇走集体的时候圈养耕牛的地方。尽管改造后这里准备留给杨林镇人口最多的人家,跟第二大的院落比起来还要大上一倍,但是人口最多的人家庄林宁可选择比这小上一倍的最后面的院落也不愿把家安在这里。不过他出主意把这里的院落留给苏维诚是最合适的。苏维诚常年的到处捡废品收废品,别人家的院里总是长着绿绿的蔬菜,唯有他家的院里总是堆满了破破烂烂的废品,人人又都不愿意跟他做邻居。
老实巴交的苏维诚个子高高的,削瘦的脸上天生就像刻满了皱纹,蓬乱的头发就像秋天被风刮起的原野里的枯草落在了上面。从他的头发还有身上穿的衣服就知道杨林镇的井水干枯到了什么程度,他已经忘记上一次的洗涮是在什么时候。尽管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一丝的笑意,但是人们从他的笑意里却看不到一点让他开心的地方。尽管人们从他走路没有一点的力气慢悠悠的样子甘心的承认他的身体里一定掩藏着严重的疾病,但是人们又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因为生病的缘故在炕上躺过一天。
还是让圣人自己来说说他对这次改造后住户安排的看法吧。人们对于苏维诚给予这个圣人的说法没有一点的亵渎和调侃。确切地说从心里真的把他当成了圣人一样来看待。这一天的苏维诚不但穿了一身像春天绿草一样新鲜的衣服,头发也剪得短短的,就连满脸的皱纹都疏散了,这家伙原来长相还是蛮不错的。人们都静静地等待着听到他的看法。
“会好的。”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从他的嘴里说出的依然还是这三个字。这倒让人们实在难以猜测他心里究竟是怎样的想法了。难道他对这样的分配感到不满吗?但是他已经迈着步子朝着他的新家走去了。
人们不知道到底有什么自信在支撑着他总是让他认为“会好的”。当年他跟着母亲来到杨林的时候连一个能够让他们居住的所谓的窝棚都没有,他跟母亲说了一句,“会好的,”。等到他到了该他娶亲的年龄的时候,揭不开锅的贫穷局面一点也没得到改善,他家的窘困绝对不可能支撑再有第三个人活得下去,他也说了一句“会好的”。在河水泛滥人人都在为逃命抢夺财产惊慌不知所错的时候,他又说了一句,“会好的”。事实证明这一切的变化的结果正如苏维诚所说的那样“会好的”。
杨林镇的人们确信他不是在说疯话。在他最后一次搬进改造好的新家的时候,他还是在说着那句话,让人们不可理解的是他是在对眼前的处境感到不够满足还是对以后的更好的变化存在着向往就不得而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