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烛之武退秦师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时子路所言似成为围于秦晋之间的郑国的心酸血泪。危亡之际,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佝偻老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短短百余字说服秦王,闪耀着仁与礼的光芒。

  郑国昔日的无礼与不仁终成为如今的祸患之源。重耳早年落魄出亡之时,郑文公不以礼相待。叔詹劝其“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又劝其“黍稷无成,不能为荣。黍不为黍,不能蕃庑。稷不为稷,不能蕃殖。所生不疑,唯德之基。”,郑文公却置若罔闻,见其贫贱落魄便肆意怠慢,不以礼遇相待,不以仁爱相助。重耳与郑文公就此心生芥蒂,多年之后郑国朝秦暮楚的行为更是促出重耳心中的怨恨之花,向郑国刺出致命一剑。若是早知今日之危,郑文公定会将重耳奉为座上之客,为落魄之人伸出援助之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为推及天下的博爱与尊敬,纵使他人身份低贱也应以仁心爱之,纵使他人褴褛落魄也应以礼节敬之,守仁义知礼节的行为不应只为他日能得到厚报而故意为之,而应发自肺腑,以博爱之光点亮他人之心。

  年迈的烛之武与晋文王的对话正是君臣之礼的最好诠释。听从佚之狐建议的晋文王请烛之武退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的婉拒既深蕴多年来怀才不遇之怨,又饱含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用所显现的理性与自谦。郑文公却不曾小觑这位官位较低的臣子,始终以敬词“子”称呼烛之武,“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在敬称的基础上再承认自己的错误,一国之君的谦恭之态与求贤若渴之诚恳,可见一斑。面对国家危亡之势与国君恳切之心,年迈的烛之武只一个“许”字,便尽显其家国情怀。“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求贤若渴的郑文公对烛之武以礼相待主动道歉,换得烛之武“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耿耿忠心。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臣之礼体现在君主与臣子间的坦诚与尊敬,蕴藏着君臣之间的仁爱与忠义。

  守邻国外交之礼,提晋国贪婪不义,便为烛之武制胜之道。开门见山烛之武便表明自己不为救郑而求秦,而为制衡晋国以救秦。有益于秦的立场符合礼义又切中秦王之虑。百余字中烛之武连用八个“君”字,对秦穆公极尽尊崇;“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寥寥数字便道破秦晋两国利害关系,晋国的日渐强大和秦国的相对弱势,方为秦穆公之忧。随即烛之武便阐明秦郑结盟之利,始终将秦与郑放于同等地位,既符合外交之礼,又守护国家之誉。烛之武再以晋国昔日之不仁摧毁秦晋间的信任,连续的反问句下晋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秦郑两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烛之武层层递进有礼有节的阐述终换得秦王“与郑人盟”,解灭国之危。不卑不亢,恭敬有礼,烛之武以外交之礼与秦王相谈,又以晋国之不仁点醒秦王。仁与礼的约束之下晋文公最终守住道德底线,撤兵归去。

  《烛之武退秦师》蕴藏着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仁与礼”,守仁心方能行远,尊礼义方能安邦。千百年来仁义与礼节始终是人们心中道德的标尺,推动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