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第一节 生子当如李亚子,徐温巧夺杨吴权(公元908年) (4 / 5)
上文说到,大侠杨行密死后,其子杨渥继位。这个杨渥不但性格残暴,昏庸好杀,而且与张顥(读浩)、徐温两位掌握实权的老臣关系极为紧张。张顥、徐温多次进谏,杨渥非但不听,反而口出恶言,有诛杀二人之意。杨渥忌惮张、徐,张、徐也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被害。明眼人看到这里,也知道杨渥离死不远了。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初八,张颢、徐温终于派人将杨渥杀死,对外诈称暴薨。这一年,杨渥年仅二十二岁。
杨渥死后,张颢本欲自立,于是张颢召集吴国将吏于府庭,在夹道及庭中、堂上各列白刃,自大将朱瑾以下都留下卫士然后入内。张颢意欲逼迫众臣就范,厉声问道:“嗣王已薨,军府谁当主之?”他一连问了三次,都无人应声。张颢见众臣都不屈服,勃然大怒。
幕僚严可求上前秘密禀告说:“现在四境多事,非你不可,但今日则恐太速。”张颢问:“何谓速也?”严可求答道:“目前外有庐州刘威、歙州陶雅、常州李简、宣州李遇,都是先王时的一等人物,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不如辅立幼主,时间久了,等待他们心服,然后你可自立。”张颢默然久之。
严可求于是走出来,自行书写了一份告谕放在袖内,率领将领们入内祝贺,将领们都不知道干什么。等到严可求拿出告谕宣读,乃是以杨渥之母史氏的名义发的告谕,说杨氏创业艰难,但即位的吴王不幸死去,杨隆演按次序当立,谕告将领们不要背负杨氏,应该妥善侍奉。严可求言辞激动,听者动容。这一边张颢却神情沮丧,但是看到严可求义正言辞,所说在理,也不敢贸然反对。
于是杨渥之弟杨隆演继立为弘农王兼淮南节度使,这一场风波才暂时过去了。
事毕,大将副都统朱瑾拜访严可求,说道:“我朱瑾年十六七即横戈跃马,冲犯大敌,未尝畏慑,今日面对张颢,却不觉流汗。公面折之如无人,乃知我朱瑾只是匹夫之勇,不及公远矣。”于是朱瑾对严可求以兄事之。
张颢想要独揽大权,便准备将另一位元老徐温排挤到外州任职,以徐温为浙西观察使,出镇润州。严可求对徐温说:“公舍牙兵而出外藩,张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徐温惊问:“然则奈何?”严可求说:“张颢刚愎自用而暗于事,您如果能够听从我,我当为公图之。”
当时淮南行军副使李承嗣参预军府之事,严可求又去游说李承嗣,说道:“张颢凶威至此,现如今如果将徐温调出外任,恐怕下一个也快轮到您了,亦恐非公之利。“李承嗣深以为然。
接着,严可求又劝说张颢道:“您与徐温同受顾托,现在外面议论纷纷,都说您想要侵夺徐温兵权而杀之,人言可畏啊!”张颢说:“是徐温自己想要外任,非吾意也。事情已经这样了,怎么能停止呢?”严可求说:“这很容易。”次日,严可求邀请张颢与李承嗣一起拜访拜访徐温,严可求假装责备徐温说:“古人不忘一饭之恩,何况你是杨氏三世的宿将!现在幼主初立,多事之时,乃求自安于外,可乎?”徐温也假装道歉说:“苟诸公见容,温何敢自专。”徐温因此没有外派,仍然留在中央任职。
张颢渐渐觉察到严可求私下依附徐温,于是派了一名武林高手,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去刺杀严可求。刺客悄无声息地潜入严可求府内,伏在卧房之外,等到四周无人之时,突然闪身而入,来到严可求面前横刀相向。严可求自知难免一死,对刺客恳求说:“今日事已至此,我严可求死而无憾,只是能否让我给诸公留一封遗书?”那刺客也是义气中人,说到:“我也是受人之托,您快写吧。”刺客的刀就横在严可求面前,而严可求却操笔疾书毫无惧色。这位刺客也粗通文墨,见严可求所书情真意切、辞旨忠壮,于是说道:“公乃长者,吾不忍杀。”于是刺客转身离开,向张颢复命说:“捕之不获。”
事态已经十分紧急,一触即发。次日,严可求到徐温处,谋划诛杀张颢,暗中派钟泰章挑选壮士三十人,刺血相饮为誓。第二天早上,钟泰章率三十壮士直入牙堂,立斩张颢并其左右亲近之人,然后又趁机将弑杀杨渥之罪推给了张颢。
从此以后吴国大权尽归徐温。史书记载徐温“性沈毅,自奉节俭。虽不知书,使人读狱讼之辞而决之,皆中情理。张颢掌权之时,刑罚酷滥,放纵亲兵抢夺市里。徐温对严可求说:“大事已定,吾与公辈当力行善政,使人解衣而寝矣。”于是“立法度、禁强暴、举大纲,军民安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