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六节 杨吴(杨氏吴国)的崛起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第六节 杨吴(杨氏吴国)的崛起 (3 / 3)
        清口之战对于杨吴(杨行密的吴国)的意义,就如同赤壁之战对孙吴(孙权的吴国)的意义。

        乾宁四年(897年),朱温已经消灭了徐州的时溥,又并吞了朱氏兄弟(朱瑾、朱瑄)的兖州、郓州,朱温和杨行密形成了南北对峙的两股势力。朱温要统一天下,于是派兵大举进攻杨行密。朱温派大将庞师古屯清口,准备直取扬州;葛从周屯安丰(今安徽寿县),准备攻取寿州;朱温本人驻扎宿州,策应两路人马。这样的大将,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布置,朱温本来以为要取江南并非什么难事。

        杨行密虽然地跨长江两岸,但是重心还是在江北,枢纽是扬州。清口在今天江苏淮阴以西,泗水(清水)入淮之口,也是南北交通咽喉。由此向南,直取扬州,再无险阻。庞师古的这支军队若能一战而胜,淮南必将为朱温所有。

        庞师古的军队大约七万余人,而杨行密只有三万多人,算得上众寡悬殊。而且庞师古的军队是北方来的百战之兵,战斗力也比杨行密的淮南兵强,本来取得胜利是理所应当的。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因为庞师古占有绝对优势,所以犯了“骄傲轻敌”的兵家大忌。江南多水,庞师古却在低地安营,而且颇有闲情逸致,时常与人弈棋。杨行密的军队在淮河上游用沙袋壅水,准备放水淹敌。有人发现此事向庞师古报告,他非但不信,还以“惑众”的罪名将报告人处死。

        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位勇将朱瑾么?朱温背信弃义,并吞了兖州、郓州后,朱槿逃到淮南,投奔了杨行密,做了淮南大将。这时朱瑾率领五千骑兵,偷渡淮河,从北向南,冒充汴军,杀入汴军营寨并且直取中军。汴军乱作一团仓皇抵御时,吴军又在上游开闸放水,淮水滚滚而至,汴军惊惧大乱,自相践踏,一败不可收拾。杨行密又帅主力渡过淮河,与朱瑾夹攻汴军。

        此战杨行密以寡敌众,彻底击溃汴军,斩庞师古和汴军将士一万多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葛从周的部队听到庞师古的败讯,仓皇北撤。淮南兵乘胜追击,到达淠(读僻)水,趁葛从周半渡之机,发起猛攻,汴军杀溺殆尽。汴军的残兵败将一路溃退,四日不食,又逢大雪,汴军士卒沿途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生还者不满千人。朱温得知败讯,也匆忙撤军。朱温并吞江南的梦想从此破灭。杨行密战胜后还不忘羞辱朱温一番,他在给朱温的信中说:“庞师古、葛从周,非敌也,公宜自来淮上决战。”

        清口之战以后,吴军又先后攻占了昇州(南京)、鄂州(武汉)等地,杨吴的势力到达了长江中游。杨行密和两浙的钱镠,也时有冲突,但也没发生什么大的战事。

        5、大权旁落

        唐天佑二年(905),杨行密去世,儿子杨渥继承其位,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张顥、徐温二人手中。

        这个杨渥很不成器,性格残暴,昏庸好杀,在守孝期间,掘地为室,奏乐欢宴。他还夜燃巨烛击球,一根蜡烛价值数万钱。有时杨渥单骑出游,左右不知所往,还要四处找寻。可见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杨行密得子较晚,对儿子溺爱、疏于管教,终于酿成祸乱。

        杨渥继位后,与杨行密一同创业的老将旧臣多已亡故,只有张顥、徐温分别担任左右牙指挥使,掌握实权。他们多次进谏,杨渥非但不听,反而口出恶言,有诛杀二人之意。杨渥忌惮张、徐,张、徐也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被害。

        这就是朱温建立梁朝时,杨氏吴国的情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