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手机降低拍摄门槛后,电影变成了什么? (3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手机降低拍摄门槛后,电影变成了什么? (3 / 7)
        “真的能做到4K,那完全能满足电影放映啊,不成问题啊。”现场田羽生惊叹道。

        它对一个导演来说,这些“技能”,对比手机最古典的功用——异地社交——产生了平等的权力。

        那这种平等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手机是一个非常没有侵犯性的东西,我拿起来对着你拍,你不会觉得被拍或者有压力”,和宁浩合作过四次的资深摄影师杜杰老师谈到了手机作为拍摄载体的第一特质,“你可以拍你周围的人、亲人,手机有独有的优势,大摄影机完成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有特别亲民的,特别能让你放松下来的一个特性。”

        似乎这暗示着,手机在某种创作类型上的王道优势,因为它浸入的社交。

        这场手机大赛里,几位评委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即是获得最佳镜头记录荣誉的《剃头匠》,它就是杜杰所说的手机三大锋芒:亲民,无侵犯性,让你放松下来。《剃头匠》讲的是一个先天残疾的剃头匠袁师傅,正一点点地把他四十年的手艺传给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儿子,儿子学了5年都不成,就在这时,因为城市改造,他们这家店面临这即刻拆除的命运。这部电影最大的创作难度可能不在于捕捉,而是在于让这个特殊的家庭信任你的镜头,甚至让每一个来这里做袁师傅儿子的小白鼠的顾客也信任你。

        “华为手机有一些功能,比如识别变焦,它之前只能是一些专业的摄影机来拍,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人,现在也可以用专业手段来拍摄更高品质的画面”,杜杰继续补充,“但我觉得不光是手机,别的也可以都可以做到,大家都有话语权。”

        话语权有了,影像呢?

        “当手机技术达到了可以拍摄电影的水平,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它所产生的影像作品进行关注和总结,它有可能是叙事的,也有可能是表达某种情绪的,也有可能是一种片断式的东西,都没有关系,实际上这都是一种美学上的总结”,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处处长、金鸡百花学术论坛部部长王丹女士的意思是,“存在性”已经得到证实,接下来要看“存在”本身,“它一定会和大银幕电影甚至网络电影不同,当然不存在谁取代谁,其实就是在电影产业链的一个延展。”

        所以,这次手机大赛八部获奖片都是什么呢?

        按题材分,8部里有7部都是纯社会现实主义题材。唯一一部走科幻喜剧路线的《守卫地球》,也是唯一一部竖屏作品,导演王中佾获得了最佳实验影片荣誉,获奖时他说,“我在寻找一种故事,可不可以不像手机短视频那样浅薄,同时又不像传统电影那么高大上。”

        按类型分,获得最具潜力创作人荣誉的《此处无声》就在家暴现实题材之内,融进四种类型,喜剧、爱情、惊悚甚至动作片,那真的是年轻人不讲武德,有招有式,把整个屋子都给砸了,导演右一的身份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一名老师,在劳动节期间,带领学院的几个学生用手机拍了这部短片,“不仅是在座的,在四川,也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学院,疫情期间学校不允许我们拍摄,但是我现在不怕了,因为我们现在拿奖了”,但拿奖,并没有让右一找不着北,“电影的门槛依然挺高的,手机拍摄电影并没有降低电影整体的拍摄难度和水平。”

        所以,手机电影不是冒犯也不是针对,而应该是一种承接、并轨或扶持。

        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这时候用理工科思维讲到:“就像我们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的1+1现在依然没有解决,但是探索这个数学王冠上明珠的同时,我们沿途已经获得非常多的成果,所以有专业电影艺术家引领我们创作更高品质的路上,我们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